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2-25页 |
2.1 问题解决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2.1.1 问题解决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1.2 问题解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2 元认知理论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2.2.1 元认知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2.2 元认知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3 元认知策略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2.3.2 元认知策略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3 元认知策略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2.4 高中物理动力学问题解决 | 第21-23页 |
2.4.1 高中物理动力学问题 | 第21-22页 |
2.4.2 高中物理动力学问题解决 | 第22-23页 |
2.5 元认知策略在动力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第25-34页 |
3.1 研究设计 | 第25-32页 |
3.1.1 问卷编制 | 第25-31页 |
3.1.2 指导语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 调查实施 | 第32-34页 |
3.2.1 调查对象 | 第32-33页 |
3.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高中生动力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策略调查结果分析 | 第34-57页 |
4.1 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第34-36页 |
4.2 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36-54页 |
4.2.1 前期计划维度 | 第36-40页 |
4.2.2 过程监控维度 | 第40-45页 |
4.2.3 调节修正维度 | 第45-48页 |
4.2.4 评价反馈维度 | 第48-54页 |
4.3 总结与思考 | 第54-57页 |
第五章 高中生动力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差异分析 | 第57-67页 |
5.1 高中生动力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整体分析 | 第57页 |
5.2 高中生动力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差异分析 | 第57-67页 |
5.2.1 元认知策略掌握的性别差异 | 第57-59页 |
5.2.2 不同星级高中学生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 | 第59-60页 |
5.2.3 元认知策略掌握的校际差异 | 第60-63页 |
5.2.4 元认知策略掌握的年级差异 | 第63-64页 |
5.2.5 不同选科学生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 | 第64-67页 |
第六章 高中物理动力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与解题结果的相关研究 | 第67-75页 |
6.1 全样本问题解决问卷的成绩统计 | 第67页 |
6.2 高中物理动力学问题解决问卷成绩差异分析 | 第67-71页 |
6.2.1 不同性别学生问题解决问卷的成绩比较 | 第67-68页 |
6.2.2 不同星级学校学生的问题解决问卷的成绩比较 | 第68-69页 |
6.2.3 不同学校学生问题解决问卷的成绩比较 | 第69-70页 |
6.2.4 不同年级学生问题解决问卷的成绩比较 | 第70-71页 |
6.2.5 不同选科学生问题解决问卷的成绩比较 | 第71页 |
6.3 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与动力学问题解决问卷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 第71-75页 |
6.3.1 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与动力学问题解决问卷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6.3.2 元认知策略掌握情况对动力学问题解决问卷成绩的回归分析 | 第73-7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 第75-7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7.2 教学建议 | 第77-78页 |
7.3 不足与思考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