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课题综述 | 第9-16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 相关理论与概念综述 | 第16-22页 |
1.2.1 空间句法的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1.2.2 空间句法的分析技术 | 第17-19页 |
1.2.3 空间句法的城市研究理论 | 第19-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3.1 主要研究对象 | 第22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道外历史街区的概况与特色 | 第25-47页 |
2.1 道外历史街区基本概况 | 第25-30页 |
2.1.1 优越的区位条件 | 第25-26页 |
2.1.2 悠久的历史延续 | 第26-29页 |
2.1.3 丰富的文化资源 | 第29-30页 |
2.2 道外历史街区特色与文化价值 | 第30-41页 |
2.2.1 道外历史街区的外部空间格局 | 第30-35页 |
2.2.2 道外历史街区的多样建筑风貌 | 第35-38页 |
2.2.3 道外历史街区的多元文化共生 | 第38-41页 |
2.3 道外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现存问题 | 第41-46页 |
2.3.1 历年的保护规划与措施 | 第41-43页 |
2.3.2 道外历史街区的现存问题 | 第43-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空间组构与道外历史街区的中心性演变 | 第47-68页 |
3.1 数据与方法 | 第47-52页 |
3.1.1 以轴线模型分析城市空间组构的演化过程 | 第47-48页 |
3.1.2 研究阶段的划分与地图选择 | 第48-50页 |
3.1.3 轴线图的绘制与解读 | 第50-52页 |
3.2 城市整合度核心与道外历史街区中心性演变 | 第52-60页 |
3.2.1 城市形态形成阶段的轴线分析 | 第52-56页 |
3.2.2 城市形态扩张阶段的轴线分析 | 第56-60页 |
3.3 街区空间结构与道外历史街区中心性演变 | 第60-66页 |
3.3.1 道外历史街区主要街道的局部网格条件 | 第61-63页 |
3.3.2 道外历史街区主要街道的轴线模型参数 | 第63-64页 |
3.3.3 道外历史街区与城市路网的句法关系 | 第64-66页 |
3.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空间组构与道外历史街区的适应性机制 | 第68-93页 |
4.1 道外历史街区空间组构与潜在运动的关系 | 第68-78页 |
4.1.1 道外历史街区内不同层次的穿行度解析 | 第68-71页 |
4.1.2 靖宇街各街道段的句法差异及其对潜在运动的影响 | 第71-76页 |
4.1.3 道外历史街区不同尺度句法值与人车流量的关系 | 第76-78页 |
4.2 道外历史街区用地分布与空间组构的关系 | 第78-85页 |
4.2.1 20世纪20年代道外历史街区用地分布与空间组构的关系 | 第78-82页 |
4.2.2 现阶段道外历史街区用地情况 | 第82-85页 |
4.2.3 两个时期道外历史街区用地对比 | 第85页 |
4.3 道外历史街区规划方案的评价与对比 | 第85-92页 |
4.3.1 规划方案的评价标准 | 第85-87页 |
4.3.2 规划方案的句法分析 | 第87-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