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抑菌的声学机制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人体留置装置抑菌的主要方法 | 第12-14页 |
1.3 超声抑菌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超声抑制细菌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超声抑制菌膜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超声抑菌方面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 | 第17-19页 |
1.4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超声导波理论 | 第23-41页 |
2.1 本章内容简介 | 第23页 |
2.2 本征函数展开法 | 第23-29页 |
2.2.1 本征函数展开法的一般形式 | 第24-26页 |
2.2.2 广义傅里叶系数求解 | 第26-29页 |
2.3 空心圆管的本征频率与本征位移 | 第29-37页 |
2.4 圆管导波的完全解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人体留置插管上导波的计算与实验测量 | 第41-53页 |
3.1 本章内容简介 | 第41页 |
3.2 气管插管导波模式的数值计算 | 第41-44页 |
3.2.1 气管插管模型 | 第41-42页 |
3.2.2 气管插管的导波计算理论 | 第42-43页 |
3.2.3 成人用气管插管的导波模式计算 | 第43页 |
3.2.4 小儿用气管插管的导波模式计算 | 第43-44页 |
3.3 激发频率的选择依据 | 第44-45页 |
3.4 插管上超声导波的实验测量 | 第45-48页 |
3.4.1 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3.5 导波激发装置的优化 | 第48-50页 |
3.6 换能器的性能测量 | 第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超声导波对菌膜抑制状况的实验及评价 | 第53-71页 |
4.1 本章内容简介 | 第5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53-55页 |
4.2.2 实验方案 | 第55-56页 |
1. 成人用气管插管 | 第55页 |
2. 小儿用气管插管 | 第55-56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6页 |
4.2.4 细菌记数及显微观察 | 第56-58页 |
4.2.5 细菌培养方法 | 第58页 |
4.2.6 分析评估 | 第58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9页 |
4.3.1 成人用气管插管实验结果 | 第58-63页 |
4.3.2 小儿用气管插管实验结果 | 第63-68页 |
4.3.3 菌膜形成后再施加导波的实验结果 | 第68-69页 |
4.4 结论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超声增强类抗菌药物渗透性的初步研究 | 第71-91页 |
5.1 本部分工作的意义 | 第71-72页 |
5.2 超声波促进药物渗透的机理 | 第72-7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3-80页 |
5.3.1 超声增强类抗菌药物渗透性的实验装置 | 第73-75页 |
5.3.2 类抗菌药物(荧光粒子)渗透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5.3.3 透明质酸(HA)渗透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5.3.4 荧光粒子的渗透深度和渗透量的测量 | 第77-78页 |
5.3.5 透明质酸渗透浓度的分析 | 第78-80页 |
5.3.6 猪皮表面形态变化的观察 | 第80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9页 |
5.4.1 荧光粒子渗透实验结果 | 第80-85页 |
5.4.2 HA渗透实验结果 | 第85-87页 |
5.4.3 猪皮表面形态变化的观察结果 | 第87-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博士期间的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