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组合楼盖舒适度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人行走的荷载模型 | 第13-14页 |
1.2.2 楼板的振动响应 | 第14-16页 |
1.3 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结构建模 | 第19-31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工程背景简介 | 第19页 |
2.1.2 工程地质状况 | 第19-20页 |
2.1.3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及地段分类 | 第20页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页 |
2.1.5 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 第20页 |
2.1.6 设计荷载 | 第20-21页 |
2.1.7 荷载效应组合 | 第21页 |
2.2 分析软件及建模方法综述 | 第21-22页 |
2.2.1 SAP2000软件的介绍 | 第21-22页 |
2.2.2 MATLAB软件的介绍 | 第22页 |
2.2.3 建模方法概述 | 第22页 |
2.3 整体结构模型的分解与拼装 | 第22-31页 |
2.3.1 钢屋盖和钢桁架组合楼盖单独模型的建立 | 第22-26页 |
2.3.2 下部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2.3.3 钢桁架屋盖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拼装处理 | 第27-29页 |
2.3.4 钢桁架组合楼盖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拼装处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组合楼盖舒适度研究 | 第31-56页 |
3.1 舒适度评价标准的选取 | 第31-35页 |
3.1.1 挠度控制 | 第31页 |
3.1.2 频率控制 | 第31-32页 |
3.1.3 响应加速度控制 | 第32-34页 |
3.1.4 小结 | 第34-35页 |
3.2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5-37页 |
3.2.1 组合楼盖杆件布置 | 第35页 |
3.2.2 组合楼盖模态分析 | 第35-37页 |
3.2.3 不利点位置选取 | 第37页 |
3.3 人行荷载傅里叶级数模型 | 第37-41页 |
3.4 单人行走激励下楼板的振动响应 | 第41-49页 |
3.4.1 时程分析 | 第42-45页 |
3.4.2 频域分析 | 第45-49页 |
3.4.3 小结 | 第49页 |
3.5 人群行走激励下楼板的振动响应 | 第49-55页 |
3.5.1 时程分析 | 第51-54页 |
3.5.2 频域分析 | 第54-55页 |
3.5.3 小结 | 第55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构分析方法研究 | 第56-82页 |
4.1 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简化分析方法研究 | 第56-74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4.1.2 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简化模型模态分析 | 第57-61页 |
4.1.3 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简化模型时程分析 | 第61-74页 |
4.2 上部钢结构屋盖简化分析方法研究 | 第74-80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74-75页 |
4.2.2 上部钢屋盖结构简化模型对比 | 第75-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A 傅里叶幅值谱计算程序 | 第88-94页 |
附录B 地震波功率谱计算程序 | 第94-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