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名词缩写 | 第13-14页 |
符号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0页 |
1.1 土壤中的活性组分 | 第17-19页 |
1.1.1 腐殖酸 | 第17-19页 |
1.1.2 针铁矿 | 第19页 |
1.2 土壤中的Pb (II) | 第19-22页 |
1.2.1 铅的性质及危害 | 第19-20页 |
1.2.2 铅与土壤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 | 第20-21页 |
1.2.3 土壤中Pb(II)的形态和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1.3 化学形态模型 | 第22-28页 |
1.3.1 腐殖酸离子吸附的化学形态模型 | 第22-24页 |
1.3.2 针铁矿表面离子吸附的化学形态模型 | 第24-25页 |
1.3.3 多元体系离子吸附的化学形态模型 | 第25-26页 |
1.3.4 化学形态模型分析软件概述 | 第26-27页 |
1.3.5 化学形态模型的实际应用和存在问题 | 第27-2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8-30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1.4.2 课题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腐殖酸对质子的吸附及其NICA-Donnan模型模拟 | 第30-53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NICA-Donnan模型概述 | 第31-36页 |
2.2.1 位点异质性和亲和分布 | 第31-32页 |
2.2.2 非理想吸附 | 第32页 |
2.2.3 NICA方程推导 | 第32-33页 |
2.2.4 单/多组分吸附 | 第33-34页 |
2.2.5 化学计量数 | 第34页 |
2.2.6 DH/DMe摩尔交换比 | 第34-35页 |
2.2.7 Donnan模型 | 第35-36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2.3.1 腐殖酸的提取与纯化 | 第36-38页 |
2.3.2 腐殖酸储备液制备 | 第38页 |
2.3.3 腐殖酸表征 | 第38-40页 |
2.3.4 电位滴定 | 第40-41页 |
2.3.5 NICA-Donnan模型拟合 | 第41-42页 |
2.3.6 质子亲和分布曲线计算 | 第4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2.4.1 供试腐殖酸基本特性 | 第42-43页 |
2.4.2 表面质子吸附 | 第43-47页 |
2.4.3 通用参数质子吸附预测 | 第47-48页 |
2.4.4 质子通用参数修正 | 第48-51页 |
2.4.5 质子亲和分布 | 第51-52页 |
2.5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第三章 腐殖酸对Pb(II)的吸附及其NICA-Donnan模型模拟 | 第53-72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3.2.1 铅溶液配制 | 第54页 |
3.2.2 铅等温吸附实验 | 第54-57页 |
3.2.3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测定及分析 | 第57-5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8-70页 |
3.3.1 铅的等温吸附 | 第58-59页 |
3.3.2 NICA-Donnan模型模拟及Pb(II)吸附参数 | 第59-61页 |
3.3.3 DH/DPb摩尔交换比 | 第61-62页 |
3.3.4 吸附态Pb(II)形态分布 | 第62页 |
3.3.5 铅通用参数修正 | 第62-65页 |
3.3.6 腐殖酸Pb(II)吸附的XAFS分析 | 第65-69页 |
3.3.7 HS的Pb (II)吸附机制 | 第69-70页 |
3.4 主要结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针铁矿对质子、Pb(II)的吸附及其CD-MUISC模型模拟 | 第72-87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CD-MUSIC模型概述 | 第72-79页 |
4.2.1 针铁矿的表面组成 | 第73-76页 |
4.2.2 价键理论 | 第76-77页 |
4.2.3 静电双层结构 | 第77-78页 |
4.2.4 电荷分布 | 第78-79页 |
4.3 材料与方法 | 第79-82页 |
4.3.1 针铁矿的制备 | 第79-80页 |
4.3.2 针铁矿性质表征 | 第80页 |
4.3.3 针铁矿悬液的配制 | 第80页 |
4.3.4 PZC测定 | 第80-81页 |
4.3.5 铅吸附实验 | 第81页 |
4.3.6 CD-MUSIC模型拟合 | 第81-8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4.4.1 p H-电荷曲线 | 第82-83页 |
4.4.2 针铁矿的Pb (II)吸附特征 | 第83-84页 |
4.4.3 N-CD-M USIC模型拟合和模型参数 | 第84-85页 |
4.4.4 铅的形态分布 | 第85-86页 |
4.5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第五章 针铁矿与腐殖酸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87-96页 |
5.1 引言 | 第8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5.2.1 配制针铁矿悬浮液 | 第87-88页 |
5.2.2 针铁矿/HS二元体系酸碱滴定实验 | 第88页 |
5.2.3 针铁矿/HS二元体系吸附实验 | 第88页 |
5.2.4 质子共吸附p H-Stat实验 | 第88-89页 |
5.2.5 线性叠加模型计算 | 第8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5.3.1 针铁矿/ HS二元体系电荷特性 | 第89-90页 |
5.3.2 针铁矿/ HS二元体系吸附特征 | 第90-93页 |
5.3.3 质子共吸附 | 第93-94页 |
5.4 主要结论 | 第94-96页 |
第六章 腐殖酸对针铁矿Pb(II)吸附的影响:LCD模型模拟 | 第96-119页 |
6.1 引言 | 第96-97页 |
6.2 模型概述 | 第97-103页 |
6.2.1 线性叠加模型 | 第97-98页 |
6.2.2 LCD模型 | 第98-103页 |
6.3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6.3.1 针铁矿/HS/Pb(II)三元体系酸碱滴定 | 第103页 |
6.3.2 腐殖酸对针铁矿吸附Pb(II)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8页 |
6.4.1 针铁矿/HS/Pb(II)三元体系电荷特性 | 第104-105页 |
6.4.2 HS对针铁矿吸附Pb(II)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4.3 Pb (II)对针铁矿吸附HS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4.4 模型拟合 | 第107-117页 |
6.4.5 针铁矿吸附JGFA和JGHA的差异及其对Pb(II)吸附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5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9-12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论文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