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基于胎—路相互作用的沥青道路表面纹理损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物体摩擦磨损及其评价方法第11-12页
        1.2.2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的测量方法第12-14页
        1.2.3 粗糙表面有限元接触分析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目标第16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的自相似性及其表征参数第18-28页
    2.1 自相似理论第18-19页
        2.1.1 自相似的概念第18-19页
        2.1.2 自相似过程的特性第19页
    2.2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数据的获取第19-21页
        2.2.1 基于单幅图像的三维重构技术第19-20页
        2.2.2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数据实例第20-21页
    2.3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的自相似分析第21-25页
        2.3.1 自相似分析工具SELFIS简介第21-22页
        2.3.2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数据Hurst参数的估算第22-25页
    2.4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的表征参数第25-26页
        2.4.1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表征的统计学参数第25页
        2.4.2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表征的分形参数第25-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轮胎与路面接触力学特性第28-36页
    3.1 轮胎与路面接触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28页
    3.2 轮胎与路面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因素第28-30页
        3.2.1 轮胎结构类型第28-29页
        3.2.2 轮胎胎压第29页
        3.2.3 轮胎负荷第29-30页
        3.2.4 轮胎胎面花纹第30页
        3.2.5 其他因素第30页
    3.3 不同工况下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力学特性第30-34页
        3.3.1 静态工况下轮胎接地压力分析第30-31页
        3.3.2 动态工况下轮胎接地压力分析第31-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6-42页
    4.1 计算区域的选取第36页
    4.2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三维几何模型的构建第36-38页
        4.2.1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的数字化表征第36-37页
        4.2.2 参数化建模第37-38页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8-40页
        4.3.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设第38页
        4.3.2 模型材料参数及接触模型第38-39页
        4.3.3 分析步设置及边界条件的定义第39-40页
        4.3.4 模型网格划分第40页
    4.4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第40-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轮胎荷载下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磨损的数值计算第42-60页
    5.1 接触理论第42-43页
        5.1.1 接触问题的分析方法第42页
        5.1.2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求解流程第42-43页
    5.2 计算采用的分析指标及损伤判据第43-44页
        5.2.1 剪应力判据第43-44页
        5.2.2 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第44页
    5.3 数值计算方案第44-46页
        5.3.1 车辆轮胎荷载形式第44-45页
        5.3.2 计算方案第45-46页
    5.4 计算及结果分析第46-57页
        5.4.1 不同幅值荷载下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磨损状态分析第46-52页
        5.4.2 不同车辆运行工况下的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磨损状态分析第52-55页
        5.4.3 轮胎荷载作用次数对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磨损的影响第55-57页
    5.5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六章 沥青道路表面纹理磨损的试验研究第60-68页
    6.1 室内试验第60-63页
        6.1.1 试验试样的制备第60-62页
        6.1.2 试验设备第62页
        6.1.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2-63页
    6.2 实际沥青路面磨损调查第63-65页
        6.2.1 调查方案第64-65页
        6.2.2 调查结果与分析第65页
    6.3 试验(调查)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第65-66页
    6.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68-69页
    7.2 进一步研究设想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致谢第74-7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磁性纳米分子印迹技术的三唑类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SMILE来源的人角膜基质透镜联合纤维蛋白胶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