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5-36页 |
1.1 皮肤过敏及瘙痒的产生机制和类型 | 第16-22页 |
1.1.1 皮肤过敏产生机制 | 第16-17页 |
1.1.2 皮肤过敏及其致敏原的特点 | 第17-18页 |
1.1.3 皮肤瘙痒发生机制 | 第18页 |
1.1.4 皮肤瘙痒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1.5 化妆品中常见致敏原 | 第19-20页 |
1.1.6 皮肤过敏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 抗敏止痒途径 | 第22-24页 |
1.2.1 隔离致敏原 | 第22页 |
1.2.2 提高皮肤保护功能 | 第22-23页 |
1.2.3 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 | 第23-24页 |
1.2.4 提高皮肤自身修复功能 | 第24页 |
1.3 抗敏止痒的评价方法 | 第24-29页 |
1.3.1 透明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 第25页 |
1.3.2 细胞试验 | 第25-26页 |
1.3.3 动物试验 | 第26-27页 |
1.3.4 人体试验 | 第27-29页 |
1.4 植物原料安全性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1.4.1 RBC溶血试验 | 第29页 |
1.4.2 BCOP试验 | 第29页 |
1.4.3 斑贴试验 | 第29-30页 |
1.5 抗敏止痒植物及其活性成分 | 第30-34页 |
1.5.1 牡丹皮 | 第30-31页 |
1.5.2 紫苏 | 第31-32页 |
1.5.3 黄芩 | 第32页 |
1.5.4 仙人掌 | 第32-33页 |
1.5.5 马齿苋 | 第33页 |
1.5.6 苦参 | 第33-34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34-35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6.2 本课题创新点 | 第34-3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5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2.1.1 材料 | 第36页 |
2.1.2 试剂 | 第36页 |
2.1.3 仪器 | 第36-3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7-51页 |
2.2.1 植物提取物制备 | 第37-38页 |
2.2.2 组合提取物工艺优化筛选 | 第38-39页 |
2.2.3 组合提取物成分分析 | 第39-42页 |
2.2.4 提取物抗敏功效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2.2.5 抑制皮肤瘙痒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2.2.6 皮肤刺激修复试验 | 第44页 |
2.2.7 组合提取物安全性评价 | 第44-48页 |
2.2.8 配方工艺研究 | 第48页 |
2.2.9 组合提取物抗敏止痒作用途径的研究 | 第48-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77页 |
3.1 十种提取物抗敏功效筛选 | 第51-57页 |
3.1.1 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试验 | 第51-52页 |
3.1.2 对磷酸组胺所致豚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 第52页 |
3.1.3 皮肤刺激修复效果 | 第52-57页 |
3.2 组合提取物制备工艺 | 第57-62页 |
3.2.1 组合提取液粗制备 | 第57-58页 |
3.2.2 组合提取液脱色 | 第58-59页 |
3.2.3 组合提取液脱盐 | 第59-61页 |
3.2.4 组合提取物优化后工艺 | 第61-62页 |
3.3 组合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 | 第62-64页 |
3.4 组合提取物抗敏止痒功效 | 第64-67页 |
3.4.1 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试验 | 第64-65页 |
3.4.2 对磷酸组胺致豚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 第65页 |
3.4.3 对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小鼠皮肤瘙痒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4 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3.5 组合提取物安全性评价结果 | 第67-69页 |
3.5.1 RBC溶血试验 | 第67页 |
3.5.2 牛角膜浑浊和渗透性试验(BCOP试验) | 第67-68页 |
3.5.3 人体斑贴试验 | 第68-69页 |
3.6 组合提取物配方工艺研究 | 第69-73页 |
3.6.1 爽肤水配方工艺 | 第70页 |
3.6.2 乳液配方工艺 | 第70-71页 |
3.6.3 膏霜配方工艺 | 第71-72页 |
3.6.4 面膜配方工艺 | 第72-73页 |
3.7 组合提取物作用途径研究 | 第73-77页 |
3.7.1 清除DPPH自由基试验 | 第73页 |
3.7.2 水分经皮散失(TEWL)测定 | 第73-74页 |
3.7.3 对KU812细胞组胺释放的影响 | 第74-75页 |
3.7.4 对KU812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75-77页 |
4 讨论 | 第77-80页 |
4.1 筛选出具有抗敏止痒的植物和中草药 | 第77页 |
4.2 组合提取物实现工业化制备 | 第77页 |
4.3 组合提取物成分及功效 | 第77-78页 |
4.4 组合提取物作用途径研究 | 第78-79页 |
4.5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79-80页 |
5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发明专利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