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部分 导论 | 第12-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部分 国际分工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国际分工 | 第15-19页 |
2.1.1 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 第15页 |
2.1.2 国际分工的演变 | 第15-17页 |
2.1.3 国际分工程度的度量 | 第17-19页 |
2.2 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9-21页 |
2.2.1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2 贸易竞争力的度量 | 第20-21页 |
2.3 国际分工和生产性服务相互作用机制 | 第21-24页 |
2.3.1 生产性服务促进国际分工 | 第22页 |
2.3.2 国际分工深化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 | 第22-24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4-25页 |
第3部分 国际分工深化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作用机理 | 第25-35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3.1.1 “JK模型”的假定条件 | 第25-26页 |
3.1.2 “JK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26页 |
3.1.3 小结 | 第26-27页 |
3.2 发展路径 | 第27-35页 |
3.2.1 需求拉动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 | 第27-29页 |
3.2.2 比较优势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 | 第29-30页 |
3.2.3 规模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 | 第30-31页 |
3.2.4 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 | 第31-35页 |
第4部分 国际分工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统计分析 | 第35-48页 |
4.1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 | 第35-38页 |
4.1.1 国际分工程度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 第35-36页 |
4.1.2 中国的国际分工程度的统计分析 | 第36-38页 |
4.2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38-45页 |
4.2.1 贸易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 第38-39页 |
4.2.2 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数据的选取 | 第39-40页 |
4.2.3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统计分析 | 第40-45页 |
4.2.3.1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4.2.3.2 生产性服务贸易分行业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4.2.3.3 生产性服务贸易技术含量的跨国比较 | 第42-45页 |
4.3 中国国际分工深化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5部分 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5.1 从“制造工厂”到“服务强国”转变 | 第48-49页 |
5.2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高技术含量行业 | 第49页 |
5.3 引入生产性服务的外商直接投资 | 第49-50页 |
5.4 注重人才培养 | 第50页 |
5.5 扩大开放,引入竞争机制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