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的空调系统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空调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室内人数对空调室内温度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3 基于机器视觉的空调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4 基于机器视觉的人数动态监测 | 第16-20页 |
1.2.5 论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性 | 第20页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系统框架设计和开发环境配置 | 第22-3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系统总体框架 | 第22-24页 |
2.2.1 系统框架的设计 | 第22-23页 |
2.2.2 硬件选型介绍 | 第23-24页 |
2.3 系统的开发环境配置 | 第24-29页 |
2.3.1 安装交叉编译器 | 第25页 |
2.3.2 移植OpenCV | 第25-26页 |
2.3.3 配置Qt | 第26页 |
2.3.4 视频图像的获取及格式转换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室内人数动态监测 | 第30-47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人数动态监测算法设计思想 | 第30-32页 |
3.3 背景的提取和更新 | 第32-38页 |
3.3.1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 第32-34页 |
3.3.2 快速背景提取和更新方法 | 第34-38页 |
3.4 头部特征的提取和识别 | 第38-45页 |
3.4.1 头部特征提取 | 第38-41页 |
3.4.2 人体头部的识别 | 第41-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室内温度调节过程建模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各项热负荷建模 | 第47-51页 |
4.2.1 室外环境辐射传热量 | 第48-49页 |
4.2.2 室内人体及其他物体散热 | 第49页 |
4.2.3 空调送风带来的热量和回风带走的热量 | 第49-50页 |
4.2.4 控制对象传递函数 | 第50-51页 |
4.3 模型参数计算 | 第51-53页 |
4.3.1 实验对象的基本数据 | 第51页 |
4.3.2 计算对象模型的参数 | 第51-53页 |
4.4 室内温度调节过程分析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55-67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空调控制系统中的PID控制器 | 第55-57页 |
5.2.1 PID控制器工作原理 | 第55-56页 |
5.2.2 PID应用在空调系统中的不足和改进 | 第56-57页 |
5.3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适应PID控制系统 | 第57-60页 |
5.3.1 传统PID控制系统 | 第57-58页 |
5.3.2 传统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 | 第58页 |
5.3.3 基于机器视觉的空调控制系统 | 第58-60页 |
5.4 两种控制器控制效果的对比 | 第60-65页 |
5.4.1 人数增多时控制效果 | 第60-62页 |
5.4.2 人数先增后减时控制效果 | 第62-64页 |
5.4.3 人数频繁变化时控制效果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