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Ⅴ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钒副族(Ⅴ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钒氧化物价态调变及能量转换与储能性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光电能量转化第11-17页
        1.2.1 光电转化的基本原理第11-13页
        1.2.2 光电转化的应用第13-17页
    1.3 电能的储存——锂离子电池第17-20页
        1.3.1 锂离子电池构成第17-18页
        1.3.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8-19页
        1.3.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第19-20页
    1.4 钒氧化物第20-23页
        1.4.1 一氧化钒第21页
        1.4.2 三氧化二钒第21页
        1.4.3 二氧化钒第21-22页
        1.4.4 五氧化二钒第22页
        1.4.5 钒酸镁第22页
        1.4.6 钒酸钙第22-23页
    1.5 选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页
    1.6 研究课题来源第23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和表征方法第25-35页
    2.1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6-27页
    2.3 表征方法第27-32页
        2.3.1 广角X射线粉末衍射 (XRD)第27页
        2.3.2 拉曼光谱 (Raman spectroscopy)第27-28页
        2.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第28页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第28-29页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第29-30页
        2.3.6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测试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measurement)第30页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0-31页
        2.3.8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光谱仪(UV/Vis/NIR)第31-32页
    2.4 性能测试第32-35页
        2.4.1 光催化分解水测试第32页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分析第32-35页
第3章 VO_2纳米线的合成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第35-44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过程第35页
        3.2.1 VO_2催化剂的制备第35页
        3.2.2 光催化制氢反应第3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5-43页
        3.3.1 VO_2前驱体表征第35-38页
        3.3.2 一维VO_2材料的表征第38-42页
        3.3.3 一维VO_2紫外光制氢活性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Ca_2V_2O_7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氧性质研究第44-52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实验部分第44-45页
        4.2.1 Ca_2V_2O_7纳米棒的制备第44页
        4.2.2 Ca_2V_2O_7纳米棒紫外光制氧性能的测试第44-45页
    4.3 结果与表征第45-51页
        4.3.1 Ca_2V_2O_7纳米棒的表征第45-50页
        4.3.2 Ca_2V_2O_7纳米棒紫外光制氧性能测试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海胆状MgV_2O_4微球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第52-61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实验部分第52页
        5.2.1 海胆状MgV_2O_4微球的合成第52页
        5.2.2 海胆状MgV_2O_4微球电化学测试实验第52页
    5.3 结果与表征第52-60页
        5.3.1 海胆状MgV_2O_4微球前驱体的表征第52-55页
        5.3.2 海胆状MgV_2O_4微球的表征第55-60页
        5.3.3 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测试第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6章 核壳结构V_2O_3微球的合成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研究第61-75页
    6.1 引言第61-62页
    6.2 实验部分第62页
        6.2.1 原位碳包覆核壳结构V_2O_3微球制备第62页
        6.2.2 核壳结构V_2O_3微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的测试第6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2-73页
        6.3.1 V_2O_3前驱体的表征第62-64页
        6.3.2 V_2O_3的表征第64-71页
        6.3.3 V_2O_3性能测试第71-73页
    6.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善良人格特质者情绪调节与恢复的内隐特点
下一篇:A股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