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善良人格特质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1.1.1 善良人格特质的内涵 | 第10页 |
1.1.2 善良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2 情绪调节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1.2.1 情绪调节的内涵 | 第12页 |
1.2.2 情绪调节双加工模型 | 第12-15页 |
1.3 内隐情绪调节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1.3.1 内隐情绪调节的内涵 | 第15-17页 |
1.3.2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 | 第17页 |
1.3.3 内隐情绪调节的测量 | 第17-18页 |
1.3.4 内隐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2.2 实验设计与目的 | 第21-22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3. 量表施测 | 第23-26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3.1.1 被试 | 第23页 |
3.1.2 施测工具 《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 第23页 |
3.1.3 施测程序 | 第23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3.2.1 善良人格特质被试的总体状况 | 第23-25页 |
3.2.2 善良人格特质与人际关系特质的关系研究 | 第25-26页 |
4. 实证研究 | 第26-49页 |
实验一:高、低善良特质组被试对情绪性人际关系评价词的注意偏向 | 第26-31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2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4.2.1 被试 | 第26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4.3.1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28页 |
4.3.2 情绪Stroop任务反应时分析 | 第28-29页 |
4.4 讨论 | 第29-31页 |
实验二:高、低善良特质组被试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差异研究 | 第31-35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4.2.1 被试 | 第31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2-3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3.1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33页 |
4.3.2 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ER-IAT)反应时分析 | 第33-34页 |
4.4 讨论 | 第34-35页 |
实验三:高、低善良组被试诱发负性情绪后情绪恢复的内隐特点研究 | 第35-49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4.2.1 被试 | 第35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5-38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38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8-40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4.3.1 高、低善良特质组被试在三个时间段外显情绪测量的差异检验 | 第40-41页 |
4.3.2 高、低善良特质组被试在三个时间段内隐情绪测量的差异检验 | 第41-43页 |
4.3.3 面孔表情视觉搜索任务中的反应时差异检验 | 第43-44页 |
4.4 讨论 | 第44-49页 |
5. 研究总结 | 第49-54页 |
5.1 总讨论 | 第49-51页 |
5.2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5.3 总结 | 第51-54页 |
5.3.1 研究局限 | 第51-52页 |
5.3.2 研究创新 | 第52页 |
5.3.3 研究教育意义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附录 | 第63-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