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财政支农 | 第18页 |
2.1.2 财政支农绩效 | 第18页 |
2.1.3 农业及其特点 | 第18-19页 |
2.1.4 农业经济 | 第19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农村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政府干预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1页 |
2.2.4 农业投资理论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2-31页 |
3.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3.2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现状 | 第23-28页 |
3.2.1 财政支农规模分析 | 第23-26页 |
3.2.2 财政支农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3.3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存在主要问题 | 第28-30页 |
3.3.1 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增长过缓 | 第28页 |
3.3.2 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单一 | 第28-29页 |
3.3.3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 | 第29页 |
3.3.4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9页 |
3.3.5 财政支农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4.1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1-34页 |
4.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31-32页 |
4.1.2 模型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4.1.3 协整检验 | 第33-34页 |
4.1.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4页 |
4.2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4-36页 |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第34-35页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其他省份财政支农的经验及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第37-43页 |
5.1 辽宁省财政支农经验 | 第37-38页 |
5.2 贵州省财政支农经验 | 第38-40页 |
5.3 福建省财政支农经验 | 第40-41页 |
5.4 各省经验对黑龙江省财政支农的启示 | 第4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6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的对策建议 | 第43-48页 |
6.1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规模 | 第43页 |
6.2 拓宽财政支农资金渠道 | 第43-44页 |
6.3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 第44-46页 |
6.4 加强财政支农政策宣传 | 第46页 |
6.5 健全财政支农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7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