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碳源的有效回收与强化脱氮原理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44页 |
1.1 我国水环境污染和污水处理的现状 | 第11-13页 |
1.2 生物脱氮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20页 |
1.2.1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1.2.2 生物脱氮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1.2.3 生物脱氮的碳源需求 | 第17-20页 |
1.3 反硝化碳源补充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3.1 化学碳源 | 第20-21页 |
1.3.2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碳源利用 | 第21-22页 |
1.3.3 固体有机碳源的利用 | 第22-24页 |
1.3.4 有机废物的厌氧发酵碳源制备 | 第24-26页 |
1.4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6-39页 |
1.4.1 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 | 第26-28页 |
1.4.2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基本原理 | 第28-31页 |
1.4.3 厌氧发酵产物 | 第31-38页 |
1.4.4 有机基质共发酵技术 | 第38-39页 |
1.5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9-44页 |
1.5.1 课题背景 | 第39-40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40-41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2 实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 第44-60页 |
2.1 餐厨垃圾的来源及预处理 | 第44-45页 |
2.1.1 餐厨垃圾的来源 | 第44页 |
2.1.2 餐厨垃圾的预处理 | 第44页 |
2.1.3 餐厨垃圾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2.2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实验 | 第45-47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45页 |
2.2.2 厌氧发酵工艺 | 第45-47页 |
2.2.3 COD转化率的计算 | 第47页 |
2.3 硝酸盐利用速率实验(NUR) | 第47-51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47-48页 |
2.3.2 实验操作 | 第48-50页 |
2.3.3 反硝化性能参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2.4 碳源投加的序批式污水处理试验(SBR) | 第51-60页 |
2.4.1 实验装置 | 第51-52页 |
2.4.2 实验操作 | 第52-53页 |
2.4.3 测定分析方法 | 第53-60页 |
3 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及发酵潜能研究 | 第60-70页 |
3.1 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 | 第60-67页 |
3.1.1 含固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3.1.2 有机物的分布 | 第61-63页 |
3.1.3 营养物质的分布 | 第63-65页 |
3.1.4 颗粒态和溶解态基质的分布 | 第65-67页 |
3.2 预测餐厨垃圾的发酵潜能 | 第67-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4 餐厨垃圾短程自由发酵工艺研究 | 第70-90页 |
4.1 短程自由发酵原理及工艺控制 | 第70-72页 |
4.1.1 基于溶解性碳源制备的发酵工艺 | 第70-71页 |
4.1.2 短程自由发酵的原理及工艺控制 | 第71-72页 |
4.2 温度对短程自由发酵的影响 | 第72-79页 |
4.2.1 颗粒态基质的转化过程 | 第72-76页 |
4.2.2 溶解性碳源产物的生成 | 第76-79页 |
4.3 初始固体浓度对短程自由发酵的影响 | 第79-86页 |
4.3.1 溶解性碳源产物 | 第80-82页 |
4.3.2 有机酸产物 | 第82-84页 |
4.3.3 碳平衡的分析 | 第84-86页 |
4.4 溶解性碳源产物的化学组分 | 第86-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 餐厨垃圾发酵液的反硝化作用评价 | 第90-106页 |
5.1 发酵液的反硝化性能 | 第90-98页 |
5.1.1 最佳COD/N比值的优化 | 第90-94页 |
5.1.2 反硝化性能参数的计算 | 第94-98页 |
5.2 常规化学碳源的反硝化性能 | 第98-101页 |
5.2.1 COD和N的去除效率 | 第98-99页 |
5.2.2 反硝化性能参数 | 第99-101页 |
5.3 不同碳源的反硝化动力学比较 | 第101-104页 |
5.4 餐厨垃圾发酵液作为补充碳源的适用性 | 第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餐厨垃圾发酵液作为补充碳源的污水处理特性研究 | 第106-125页 |
6.1 补充碳源的污染物去除强化效果 | 第106-111页 |
6.1.1 COD和氮的去除强化效果 | 第106-110页 |
6.1.2 SBR运行周期内氮转化过程特性 | 第110-111页 |
6.2 补充碳源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 | 第111-122页 |
6.2.1 活性污泥的形态分析 | 第111-113页 |
6.2.2 微生物的特性分析 | 第113-119页 |
6.2.3 胞外聚合物(EPS)的特性分析 | 第119-12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2-125页 |
7 结论 | 第125-129页 |
7.1 结论 | 第125-127页 |
7.2 创新点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录1: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133页 |
附录2: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