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0 引言 | 第10-11页 |
1.1 钒资源 | 第11-12页 |
1.2 五氧化二钒生产工艺及研究 | 第12-14页 |
1.3 高纯五氧化二钒制备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溶剂萃取法 | 第14-15页 |
1.3.2 离子交换法 | 第15页 |
1.3.3 化学沉淀净化法 | 第15-16页 |
1.3.4 几种净化除杂方法的对比 | 第16-18页 |
1.4 高纯五氧化二钒应用状况 | 第18-20页 |
1.4.1 高纯五氧化二钒在电池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4.2 高纯五氧化二钒在钒铝合金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3 高纯五氧化二钒在钒催化剂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4.4 高纯五氧化二钒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4.5 高纯五氧化二钒的其他用途 | 第19-20页 |
1.5 选题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1.5.1 选题背景 | 第20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3 项目研究内容及工艺 | 第20-24页 |
2 实验原料、仪器药品及检测分析 | 第24-30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2.2 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24-25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4-25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5页 |
2.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5-30页 |
2.3.1 钒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2.3.2 硅的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3.3 磷的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3 红钒碱溶除铁实验研究 | 第30-38页 |
3.1 红钒碱溶过程热力学分析 | 第30-33页 |
3.2 实验工艺及步骤 | 第33页 |
3.3 红钒碱溶除铁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3.3.1 碱液浓度对除铁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液固比对除铁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溶解温度对除铁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反应时间对除铁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富钒液净化除硅、磷实验研究 | 第38-46页 |
4.1 净化除硅、磷原理 | 第38-40页 |
4.2 富钒液净化除硅、磷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4.2.1 除杂剂种类对除杂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2 除杂试剂加入量对除杂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3 反应时间对除杂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42页 |
4.2.4 溶液pH值对除杂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5 反应温度对除杂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6 静置时间对除杂率及钒损失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沉钒实验研究及精钒制备 | 第46-60页 |
5.1 沉钒方法 | 第46-48页 |
5.1.1 钒的水解沉淀法 | 第46-47页 |
5.1.2 钒的铵盐沉淀法 | 第47页 |
5.1.3 钒的钙盐沉淀法 | 第47-48页 |
5.1.4 钒的铁盐沉淀法 | 第48页 |
5.2 碱性铵盐沉钒原理 | 第48-4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5.4.1 反应时间对沉钒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5.4.2 加铵系数对沉钒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5.4.3 反应温度对沉钒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4 pH值对沉钒率的影响 | 第52页 |
5.4.5 静置时间对沉钒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5.4.6 搅拌强度对沉钒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5.5 偏钒酸铵煅烧 | 第54-55页 |
5.6 工艺过程“三废”处理 | 第55-57页 |
5.6.1 废水处理 | 第55-56页 |
5.6.2 废气处理 | 第56-57页 |
5.6.3 废渣处理 | 第5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页 |
6.2 建议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