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甘肃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5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9页
 二、研究的目的第9-10页
 三、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一) 理论意义第10页
  (二) 实践意义第10-11页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1-1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五、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之处第13-15页
  (一) 研究的方法第13-14页
  (二) 研究的思路第14页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第14页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一章 贫困理论与研究进展第15-24页
 一、绝对贫困第15-16页
 二、相对贫困第16-17页
 三、贫困的衡量标准第17-20页
  (一) 贫困线第17-18页
  (二) 贫困线的确定第18-19页
  (三)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第19-20页
 四、贫困的成因第20-24页
  (一) 环境因素第20-21页
  (二) 资源、交通因素第21页
  (三) 制度性因素第21-22页
  (四) 地方政府推动扶贫存在问题第22-23页
  (五) 以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软件”质量差第23-24页
第二章 甘肃农村贫困的现实因素分析及扶贫历程的回顾及评价第24-31页
 一、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现实因素分析第24-27页
  (一) 贫困面积大,扶贫任务艰巨第24页
  (二)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第24-25页
  (三) 经济总量小,扶贫能弱第25-26页
  (四) 生活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发展压力大第26页
  (五) 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第26-27页
 二、20 世纪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第27-29页
  (一) 第一阶段,“两西”建设起步阶段(1983-1985 年)第28页
  (二) 第二阶段,全面持贫阶段(1985-1994 年)第28页
  (三) 第三阶段,实施“四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第28-29页
  (四) 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第29页
 三、甘肃农村反贫困政策的评价第29-31页
  (一) 忽视了培育农民成为反贫困的主体第29页
  (二) 忽视了城市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第29-30页
  (三) 忽视了推动农业向纵向发展第30-31页
第三章 新时期甘肃省农村反贫困的面临的挑战及其选择第31-35页
 一、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能力差第31页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第31-32页
 三、农民素质低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第32页
 四、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反贫难度加大第32-33页
 五、绝对贫困人口无法解决产业开发资金配套问题第33页
 六、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增收难度大第33页
 七、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传统致贫成因没有根本改变第33-34页
 八、科教扶贫是甘肃省反贫困的战略选择第34-35页
第四章 新时期甘肃农村反贫困的有效途径第35-41页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反贫困机制第35页
 二、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第35-36页
 三、增加扶贫投入与加强资金管理相结合,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益第36-37页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反贫困模式,走产业化扶贫开发的道路第37-38页
 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第38-39页
 六、山区移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第39页
 七、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39-41页
结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敦煌高端入境旅游者行为研究
下一篇: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差异研究--基于结构、集约度和绩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