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1-13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思路 | 第14页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4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贫困理论与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一、绝对贫困 | 第15-16页 |
二、相对贫困 | 第16-17页 |
三、贫困的衡量标准 | 第17-20页 |
(一) 贫困线 | 第17-18页 |
(二) 贫困线的确定 | 第18-19页 |
(三)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 | 第19-20页 |
四、贫困的成因 | 第20-24页 |
(一) 环境因素 | 第20-21页 |
(二) 资源、交通因素 | 第21页 |
(三) 制度性因素 | 第21-22页 |
(四) 地方政府推动扶贫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五) 以人口素质为核心的“软件”质量差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甘肃农村贫困的现实因素分析及扶贫历程的回顾及评价 | 第24-31页 |
一、甘肃省农村贫困的现实因素分析 | 第24-27页 |
(一) 贫困面积大,扶贫任务艰巨 | 第24页 |
(二)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 第24-25页 |
(三) 经济总量小,扶贫能弱 | 第25-26页 |
(四) 生活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发展压力大 | 第26页 |
(五) 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 第26-27页 |
二、20 世纪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 第27-29页 |
(一) 第一阶段,“两西”建设起步阶段(1983-1985 年) | 第28页 |
(二) 第二阶段,全面持贫阶段(1985-1994 年) | 第28页 |
(三) 第三阶段,实施“四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 第28-29页 |
(四) 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第29页 |
三、甘肃农村反贫困政策的评价 | 第29-31页 |
(一) 忽视了培育农民成为反贫困的主体 | 第29页 |
(二) 忽视了城市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三) 忽视了推动农业向纵向发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甘肃省农村反贫困的面临的挑战及其选择 | 第31-35页 |
一、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能力差 | 第31页 |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 第31-32页 |
三、农民素质低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 第32页 |
四、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使反贫难度加大 | 第32-33页 |
五、绝对贫困人口无法解决产业开发资金配套问题 | 第33页 |
六、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增收难度大 | 第33页 |
七、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传统致贫成因没有根本改变 | 第33-34页 |
八、科教扶贫是甘肃省反贫困的战略选择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新时期甘肃农村反贫困的有效途径 | 第35-41页 |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反贫困机制 | 第35页 |
二、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农村人力资本素质 | 第35-36页 |
三、增加扶贫投入与加强资金管理相结合,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益 | 第36-37页 |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反贫困模式,走产业化扶贫开发的道路 | 第37-38页 |
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 | 第38-39页 |
六、山区移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39页 |
七、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