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 麦克卢汉相关研究 | 第9-14页 |
2. 《理解媒介》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应用工具 | 第15-19页 |
1.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3. 主要应用工具 | 第18-19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 第19-21页 |
1.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逻辑框架 | 第20-21页 |
二、《理解媒介》学术扩散的基本状态 | 第21-49页 |
(一) 被引年代分布状态 | 第21-26页 |
1. 《理解媒介》被引历史 | 第21-23页 |
2. 《理解媒介》被引历史数量模型 | 第23-26页 |
(二) 国家/地区扩散状态 | 第26-35页 |
1. 国家/地区总体扩散情况 | 第26-28页 |
2. 国家/地区扩散演进的时间路径 | 第28-35页 |
(三) 学科方向扩散状态 | 第35-47页 |
1. 学科方向扩散的总体状态与结构特征 | 第35-39页 |
2. 学科方向扩散演进的时间路径 | 第39-45页 |
3. 不同国家不同学科方向扩散的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三、《理解媒介》学术扩散的主题 | 第49-80页 |
(一) 扩散主题的总体状况与演进 | 第50-60页 |
1. 扩散主题的总体状况 | 第50-53页 |
2. 各时间段研究主题的扩散演进 | 第53-60页 |
(二) 国家扩散的主题 | 第60-69页 |
1. 美国 | 第61-62页 |
2. 英国 | 第62-64页 |
3. 加拿大 | 第64-65页 |
4. 澳大利亚 | 第65-67页 |
5. 德国 | 第67-68页 |
6. 以色列 | 第68-69页 |
(三) 学科扩散的主题 | 第69-78页 |
1. 传播学学科方向 | 第70-71页 |
2. 教育研究学科方向 | 第71-73页 |
3. 文学学科方向 | 第73-75页 |
4. 心理学学科方向 | 第75-76页 |
6. 电脑科学学科方向 | 第76-78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四、《理解媒介》的亲缘文献与亲缘作者 | 第80-101页 |
(一) 亲缘文献 | 第80-93页 |
1. 文献内容介绍 | 第82-91页 |
2. 文献集群概括 | 第91-93页 |
(二) 亲缘作者 | 第93-99页 |
1. 作者集群概括 | 第94-99页 |
(三)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五、《理解媒介》在中国的扩散情况 | 第101-117页 |
(一) 基本状态 | 第102-107页 |
1. 被引年份分析 | 第102-104页 |
2. 学科扩散 | 第104-107页 |
(二) 扩散的主题 | 第107-114页 |
1. 扩散主题的总体状况 | 第107-109页 |
2. 代表学科方向的扩散主题 | 第109-114页 |
(三) 国内和国际扩散的对比分析 | 第114-115页 |
1. 年份方面 | 第114页 |
2. 学科方面 | 第114-115页 |
3. 主题方面 | 第115页 |
(四)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六、结论与说明 | 第117-121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17-119页 |
1. 有关《理解媒介》学术扩散基本状态的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2. 有关《理解媒介》学术扩散主题的研究结论 | 第118页 |
3. 有关《理解媒介》的亲缘文献和亲缘作者研究结论 | 第118-119页 |
4. 有关《理解媒介》在中国学术扩散的研究结论 | 第119页 |
(二) 若干说明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8页 |
附录A 《理解媒介》在各学科方向被引频次分布 | 第128-133页 |
附录B 传播学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状态 | 第133-136页 |
附录C 论文部分彩印图片 | 第136-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