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动车组车下悬吊系统耦合振动与控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高速铁路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2 高速列车的振动问题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在铁道车辆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2 悬挂控制策略的发展 | 第16-21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22-33页 |
2.1 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 | 第22-24页 |
2.2 模态分析理论 | 第24-25页 |
2.3 车体结构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 | 第25-26页 |
2.4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流程 | 第26-32页 |
2.4.1 主自由度选取 | 第26页 |
2.4.2 车体子结构分析过程 | 第26-27页 |
2.4.3 缩减自由度后模态分析 | 第27-31页 |
2.4.4 考虑有源车下悬吊设备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车体和车下悬吊设备耦合振动特性研究 | 第33-52页 |
3.1 列车振动的评定 | 第33-36页 |
3.1.1 加速度均方根值(RMS值) | 第33-34页 |
3.1.2 Sperling平稳性指标 | 第34-36页 |
3.2 车下设备两种悬挂方式对比分析 | 第36-40页 |
3.2.1 车辆平稳性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3.2.2 车辆安全性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3.3 振动传递特性 | 第40-42页 |
3.4 有源车下悬吊设备和车体的耦合振动特性 | 第42-50页 |
3.4.1 线路试验分析 | 第43-45页 |
3.4.2 仿真分析 | 第45-47页 |
3.4.3 隔振措施分析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车下悬吊系统半主动控制研究 | 第52-66页 |
4.1 车体和设备间设立半主动悬挂可控减振器 | 第52-54页 |
4.2 模糊控制理论和控制策略 | 第54-58页 |
4.2.1 模糊控制的发展和特点 | 第54-55页 |
4.2.2 半主动悬挂模糊PID控制 | 第55-58页 |
4.2.3 控制策略的实现 | 第58页 |
4.3 仿真分析 | 第58-65页 |
4.3.1 简谐激励 | 第58-60页 |
4.3.2 随机激励 | 第60-61页 |
4.3.3 不同速度下半主动控制减振效果 | 第61-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悬吊设备间设立减振装置及减振特性研究 | 第66-79页 |
5.1 车下设备间设立减振装置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66-69页 |
5.2 减振装置布置方案和参数匹配 | 第69-78页 |
5.2.1 设备间减振装置设置位置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2 设备排布方式的影响 | 第71-73页 |
5.2.3 设备质量比的影响 | 第73-76页 |
5.2.4 减振装置刚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5 减振装置阻尼比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