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丑怪艺术理论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0.1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0.2 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0.2.1 国内对“丑”的研究 | 第10-12页 |
0.2.2 国内对明清丑怪艺术理论的研究 | 第12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0.4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1 丑怪艺术理论概念探源 | 第14-18页 |
1.1 丑的概念阐释 | 第14-15页 |
1.2 不同语境中“怪”的内涵 | 第15-16页 |
1.3 东西方的美丑观 | 第16-18页 |
2 明末清初的丑怪艺术形态 | 第18-20页 |
2.1 书法中的变异书风 | 第18页 |
2.2 绘画中的一反和谐 | 第18-20页 |
3 明末清初丑怪艺术理论内涵 | 第20-31页 |
3.1 率性而为的创作态度 | 第20-21页 |
3.2 丑拙怪异的审美风格 | 第21-26页 |
3.2.1 夸张变形的特色 | 第21-24页 |
3.2.3 粗疏支离的形式 | 第24-25页 |
3.2.4 不平衡的丘壑经营 | 第25-26页 |
3.3 不求形似求情思的艺术内蕴 | 第26-28页 |
3.4 自然真实的艺术追求 | 第28-31页 |
3.4.1 丑拙中的自然无伪 | 第28页 |
3.4.2 怪诞中的心灵真实 | 第28-29页 |
3.4.3 畸与残中的人格体现 | 第29-31页 |
4 明末清初丑怪艺术理论的心理成因 | 第31-38页 |
4.1 社会心理成因 | 第31-34页 |
4.1.1 儒士与职业画家的身份冲突 | 第31-32页 |
4.1.2 遗民身份的心理冲突 | 第32-33页 |
4.1.3 贰臣身份的心理冲突 | 第33页 |
4.1.4 经济转型期的心理突变 | 第33-34页 |
4.2 文化心理成因 | 第34-38页 |
4.2.1 道家思想的活跃 | 第34-35页 |
4.2.2 阳明心学的盛行 | 第35-36页 |
4.2.3 狂禅风气的影响 | 第36-38页 |
5 明末清初丑怪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 第38-41页 |
5.1 明末清初丑怪艺术理论的美学价值 | 第38-39页 |
5.2 明末清初丑怪艺术理论的当代启示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