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咸化的定义、原因、危害及分类 | 第12-14页 |
1.1.1 咸化定义 | 第12页 |
1.1.2 咸化原因 | 第12-13页 |
1.1.3 咸化危害 | 第13页 |
1.1.4 咸化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 河流上覆水与沉积物咸化关系 | 第14页 |
1.3 我国河流咸化现状 | 第14-16页 |
1.4 国内外水体咸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1 河流水质咸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2 湖泊水质咸化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7-1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0-3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31页 |
2.1.1 海河流域水资源属性总体特征 | 第20-21页 |
2.1.2 子牙河水系概况 | 第21-23页 |
2.1.3 子牙河水系水资源构成 | 第23-26页 |
2.1.4 子牙河流域水污染状况 | 第26-27页 |
2.1.5 子牙河水系水库及闸坝概况 | 第27-29页 |
2.1.6 子牙河水系咸化现状 | 第29-3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1-36页 |
2.2.1 采样点设置和样品采集 | 第31-34页 |
2.2.1.1 采样点的设置原则 | 第31-32页 |
2.2.1.2 采样点的设置 | 第32-33页 |
2.2.1.3 样品采集方法 | 第33-34页 |
2.2.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2.2.2.1 水样指标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2.2.2.2 沉积物指标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第3章 子牙河水系上覆水及表层沉积物咸化特征 | 第36-46页 |
3.1 子牙河水系上覆水盐分组成 | 第36-37页 |
3.2 子牙河水系上覆水咸化特征 | 第37-38页 |
3.3 子牙河水系表层沉积物盐分组成 | 第38-40页 |
3.4 子牙河水系表层沉积物咸化特征 | 第40-41页 |
3.5 子牙河水系咸化特征与污染特征相关性 | 第41-46页 |
第4章 子牙河水系上覆水咸化对沉积物及岸边带土壤的影响 | 第46-51页 |
4.1 子牙河水系上覆水咸化对沉积物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6页 |
4.1.2 子牙河水系沉积物剖面盐化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4.2 子牙河水系上覆水咸化岸边带土壤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8页 |
4.2.2 上覆水水咸化对岸边带土壤的影响 | 第48-51页 |
第5章 子牙河水系咸化原因分析 | 第51-57页 |
5.1 地貌地质原因 | 第51页 |
5.2 气候原因 | 第51页 |
5.3 土壤原因 | 第51-52页 |
5.4 自然水文原因 | 第52页 |
5.5 人为原因 | 第52-57页 |
5.5.1 人为污染加剧河流咸化 | 第52页 |
5.5.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加剧河流咸化 | 第52-54页 |
5.5.3 高强度水资源利用加剧河流咸化 | 第54页 |
5.5.4 水库闸坝的兴建加剧河流咸化 | 第54-55页 |
5.5.5 城市化进程加快加剧河流咸化 | 第55-56页 |
5.5.6 农业灌溉加重河流咸化 | 第56-57页 |
第6章 子牙河水系咸化预防及控制措施 | 第57-68页 |
6.1 预防及控制河流咸化的主旨思想 | 第57-66页 |
6.1.1 欧美国家河流治理历程和启示 | 第58-62页 |
6.1.2 国外河流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 第62页 |
6.1.3 子牙河水系咸化治理主旨思想确立原则 | 第62-66页 |
6.1.3.1 在河流治理目标方向上,坚持河流功能性优先原则 | 第63页 |
6.1.3.2 在河流治理任务布局方面,遵循客观规律性原则 | 第63页 |
6.1.3.3 在水质咸化治理途径方面按照循序渐进原则 | 第63-64页 |
6.1.3.4 子牙河水系咸化治理主旨思想 | 第64-66页 |
6.2 子牙河水系咸化预防与治理具体措施 | 第66-68页 |
6.2.1 控制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 | 第66页 |
6.2.2 优化水资源配置 | 第66-67页 |
6.2.3 优化城市化发展格局,规范土地利用 | 第67页 |
6.2.4 合理规范河流灌溉,建立健全排灌设施 | 第67-68页 |
结论及不足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不足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