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宿根花卉的概况简述 | 第9页 |
1.2 宿根花卉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宿根花卉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宿根花卉的种质资源 | 第10页 |
1.3.2 宿根花卉的引种驯化 | 第10-11页 |
1.3.3 宿根花卉的抗性研究 | 第11-12页 |
1.4 宿根花卉的园林应用 | 第12-13页 |
1.5 宿根花卉的发展前景 | 第13页 |
1.6 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2.1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盆栽苗的适应性研究 | 第1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5页 |
2.2 生长季变化下4种宿根花卉露地栽培的适应性研究 | 第15-1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16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16-21页 |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3.2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16-17页 |
2.3.3 叶片质膜透性的测定 | 第17页 |
2.3.4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2.3.5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17-18页 |
2.3.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3.7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18-19页 |
2.3.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 第19-20页 |
2.3.9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20页 |
2.3.10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1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盆栽苗的适应性研究 | 第23-5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43页 |
3.3.1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3.3.2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土壤含水量 | 第24-25页 |
3.3.3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 | 第25-26页 |
3.3.4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相对电导率 | 第26-28页 |
3.3.5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丙二醛含量 | 第28-29页 |
3.3.6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SOD)活性 | 第29-31页 |
3.3.7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POD)活性 | 第31-32页 |
3.3.8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CAT)活性 | 第32-34页 |
3.3.9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34-35页 |
3.3.10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可溶性糖含量 | 第35-37页 |
3.3.11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脯氨酸含量 | 第37-38页 |
3.3.12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叶绿素含量 | 第38-40页 |
3.3.13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生理指标综合分析 | 第40-42页 |
3.3.14 干旱胁迫下4种宿根花卉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3.4 讨论 | 第43-52页 |
第四章 生长季变化下4种宿根花卉露地栽培的适应性研究 | 第52-6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4.3.1 生长季变化下4种宿根花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 | 第52-53页 |
4.3.2 生长季变化下4种宿根花卉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 | 第53-55页 |
4.3.3 生长季变化下4种宿根花卉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 | 第55-57页 |
4.3.4 生长季变化下4种宿根花卉的SOD、CAT、POD活性 | 第57-59页 |
4.3.5 生长季变化下4种宿根花卉的叶绿素含量 | 第59页 |
4.4 讨论 | 第59-65页 |
第五章 福州地区4种宿根花卉的园林应用研究 | 第65-71页 |
5.1 地被花卉 | 第65-67页 |
5.2 花坛花卉 | 第67-68页 |
5.3 花镜花卉 | 第68-69页 |
5.4 盆栽花卉 | 第69-70页 |
5.5 其他应用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