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4.1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1.4.3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R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现状 | 第19-26页 |
2.1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 第19页 |
2.2 R银行介绍 | 第19-20页 |
2.3 R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及发展现状 | 第20-26页 |
2.3.1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具有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2 R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影响 | 第21-22页 |
2.3.3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分类方法 | 第22-24页 |
2.3.4 R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现行措施 | 第24-26页 |
第三章 R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6-31页 |
3.1 R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1.1 不良资产处置立法严重滞后 | 第26页 |
3.1.2 不良资产处置难度逐年加大 | 第26页 |
3.1.3 不良资产处置金融管理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 第26页 |
3.1.4 银行内部管理缺陷导致对不良资产处置乏力 | 第26-27页 |
3.2 影响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因素 | 第27-28页 |
3.2.1 外生因素 | 第27页 |
3.2.2 内生因素 | 第27-28页 |
3.3 R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 第28-31页 |
3.3.1 外部原因 | 第28-29页 |
3.3.2 内部原因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 第31-34页 |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31页 |
4.2 参与主体 | 第31页 |
4.3 交易结构 | 第31-32页 |
4.4 业务流程 | 第32页 |
4.4.1 资产包概况和处置情况 | 第32页 |
4.4.2 风险隔离和风险转移 | 第32页 |
4.4.3 产品方案设计 | 第32页 |
4.4.4 信用评级 | 第32页 |
4.4.5 证券定价 | 第32页 |
4.5 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原因 | 第32-33页 |
4.6 项目的作用和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强化R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建议 | 第34-42页 |
5.1 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经验 | 第34-35页 |
5.1.1 不良资产处置的发展历程 | 第34页 |
5.1.2 美国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模式和做法 | 第34-35页 |
5.2 R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建议的目标思路 | 第35-36页 |
5.3 R银行存量不良资产处置措施建议 | 第36-39页 |
5.3.1 借助产权交易所处理不良资产 | 第36页 |
5.3.2 借助PE与信托方式处理不良资产 | 第36-37页 |
5.3.3 基于投行处理不良贷款 | 第37页 |
5.3.4 利用外资处置不良资产 | 第37页 |
5.3.5 批量转让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 第37-38页 |
5.3.6 利用国家政策支持 | 第38-39页 |
5.4 R银行预防不良资产新增的措施建议 | 第39-42页 |
5.4.1 改进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 | 第39页 |
5.4.2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与银行治理结构 | 第39-40页 |
5.4.3 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40页 |
5.4.4 运用风险技术管理方法 | 第40页 |
5.4.5 拓展贷款客户的信息来源渠道 | 第40-41页 |
5.4.6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 第41页 |
5.4.7 借助政府力量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