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及其西方因素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构架 | 第11-22页 |
第一节 余秋雨艺术理论的双重维度 | 第11-15页 |
一、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述 | 第11-14页 |
二、艺术创造理论与戏剧理论的分际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内涵 | 第15-20页 |
一、艺术的本性:创造者和外界的遇合 | 第15-16页 |
二、创造者内在的意识品格 | 第16-18页 |
三、对直觉和形式的认识 | 第18-20页 |
第三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历史文化场域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西方因素 | 第22-36页 |
第一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中的的西方理论综述 | 第22-29页 |
第二节 主体与客体 | 第29-32页 |
第三节 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 第32-34页 |
一、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 第32-33页 |
二、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误读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直觉与形式 | 第34-36页 |
一、直觉对形式的规定 | 第34-35页 |
二、有中心向无中心的转化 | 第35-36页 |
第三章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的现实启迪 | 第36-42页 |
第一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中西方因素的递进和深化 | 第36-39页 |
一、西方理论因素的递进 | 第36-38页 |
二、中西参校印证的特色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余秋雨艺术创造理论对理论研究和创作的意义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