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形态可变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成果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成果第12-13页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研究课题的内容与方法第14-18页
        1.4.1 课题概念界定第14-15页
        1.4.2 应用范围第15-17页
        1.4.3 课题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论文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形态可变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第20-26页
    2.1 形态可变建筑的缘起于发展第20-22页
        2.1.1 形态可变建筑的出现第20页
        2.1.2 形态可变建筑的形成第20-21页
        2.1.3 形态可变建筑的拓展第21-22页
    2.2 形态可变建筑的理论基础第22-24页
        2.2.1 骨架支撑体理论第22-23页
        2.2.2 共生理论第23-24页
        2.2.3 变生哲学第24页
    2.3 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形态可变建筑的特征解析第26-54页
    3.1 构件移动第26-38页
        3.1.1 顶围护构件可动第26-36页
        3.1.2 附属构件可动第36-38页
    3.2 局部位移第38-48页
        3.2.1 楼层单元水平旋转第39-41页
        3.2.2 结构整体重组第41-45页
        3.2.3 材料仿生生长第45-48页
    3.3 动态界面第48-54页
        3.3.1 可开合的双层表皮第48-50页
        3.3.2 生态化表皮第50-54页
第四章 形态可变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方法第54-62页
    4.1 形态可变建筑的设计原则第54-58页
        4.1.1 整体性原则第54-55页
        4.1.2 功能优先原则第55-56页
        4.1.3 生态性原则第56-58页
    4.2 形态可变建筑的设计方法第58-62页
        4.2.1 参数化设计第58-59页
        4.2.2 仿生化设计第59页
        4.2.3 小结第59-62页
第五章 形态可变建筑的设计策略及实施手法第62-84页
    5.1 重塑核心空间第62-69页
        5.1.1 室内外空间的相互延伸第62-67页
        5.1.2 入口空间的内外更迭第67-69页
    5.2 适应多样需求第69-75页
        5.2.1 功能转换第70页
        5.2.2 地景渗透第70-73页
        5.2.3 协调环境第73-75页
    5.3 凸显科技精美第75-83页
        5.3.1 高科技的变形体系第76-78页
        5.3.2 巨型构件的位移第78-83页
    5.4 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结语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作者简介第8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PRMT5促进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