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13-15页 |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超声导波检测基本理论 | 第17-29页 |
| 2.1 概述 | 第17页 |
| 2.2 超声导波特性 | 第17-24页 |
| 2.2.1 超声Lamb波 | 第17-18页 |
| 2.2.2 超声Lamb波的基本理论 | 第18-20页 |
| 2.2.3 超声Lamb波的传播特性 | 第20-23页 |
| 2.2.4 超声导波激励频率的选择 | 第23页 |
| 2.2.5 超声导波检测损伤原理 | 第23-24页 |
| 2.3 基于超声导波的结构损伤非接触成像理论 | 第24-27页 |
| 2.3.1 基于频率-波数域的超声导波损伤成像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 2.3.2 傅里叶变换 | 第25-26页 |
| 2.3.3 二维平面波场分析 | 第26-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数值模拟 | 第29-49页 |
| 3.1 概述 | 第29-30页 |
| 3.2 有限元模型 | 第30-36页 |
| 3.2.1 模型简化 | 第30页 |
| 3.2.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30-32页 |
| 3.2.3 分析取点步长 | 第32页 |
| 3.2.4 定义边界条件和指定荷载 | 第32-34页 |
| 3.2.5 板结构的网格划分 | 第34-35页 |
| 3.2.6 求解 | 第35-36页 |
| 3.3 二维模型局部波数域的波场成像分析 | 第36-43页 |
| 3.3.1 模型取点 | 第36页 |
| 3.3.2 后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3.3.3 不同损伤深度分析 | 第39-43页 |
| 3.4 三维模型局部波数域的波场成像分析 | 第43-47页 |
| 3.4.1 单损伤分析 | 第43-45页 |
| 3.4.2 双损伤分析 | 第45-46页 |
| 3.4.3 窗函数的窗口半径 | 第46-47页 |
| 3.5 二维模型成像与三维模型成像结果对比 | 第47-4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实验研究 | 第49-63页 |
| 4.1 概述 | 第49页 |
| 4.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9-55页 |
| 4.2.1 实验仪器和试件的准备 | 第49-53页 |
| 4.2.2 实验装置 | 第53-54页 |
| 4.2.3 实验中铝板试件的取点布置 | 第54-55页 |
| 4.2.4 多普勒激光测振仪的实验步骤 | 第55页 |
| 4.3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55-62页 |
| 4.3.1 有损与无损成像结果 | 第55-57页 |
| 4.3.2 不同损伤深度成像结果 | 第57-59页 |
| 4.3.3 窗函数半径的选择 | 第59-60页 |
| 4.3.4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比分析 | 第60-6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5.1 总结 | 第63页 |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