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嘉方志理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学术史回顾 | 第8-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2.朱士嘉生平简介 | 第11-15页 |
2.1 初涉方志 | 第11-12页 |
2.2 出国深造 | 第12页 |
2.3 回国奉献 | 第12-15页 |
3.新中国成立前的方志学理论建树 | 第15-28页 |
3.1 方志的性质与功能 | 第16-19页 |
3.1.1 方志的性质 | 第16-18页 |
3.1.2 方志的功能 | 第18-19页 |
3.2 方志编纂理论 | 第19-23页 |
3.2.1 资料采访 | 第19-21页 |
3.2.2 编纂方法 | 第21-22页 |
3.2.3 志书体例问题 | 第22-23页 |
3.3 方志史研究 | 第23-28页 |
3.3.1 方志的名称和种类 | 第23-26页 |
3.3.2 方志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28页 |
4.新中国成立后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 | 第28-49页 |
4.1 方志的性质和功能 | 第28-30页 |
4.1.1 重新界定方志 | 第28-29页 |
4.1.2 方志的功能 | 第29-30页 |
4.2 方志史的新贡献 | 第30-35页 |
4.2.1 方志的起源与发展 | 第30-32页 |
4.2.2 方志学的研究 | 第32-35页 |
4.3 旧志整理 | 第35-38页 |
4.3.1 旧志整理的意义 | 第35-36页 |
4.3.2 旧志整理的内容 | 第36-37页 |
4.3.3 旧志整理的步骤与方法 | 第37-38页 |
4.4 新方志编纂理论与方法 | 第38-43页 |
4.4.1 指导思想与“三结合” | 第39-40页 |
4.4.2 修志人员的要求 | 第40页 |
4.4.3 重视图表 | 第40-41页 |
4.4.4 资料采访的新内容 | 第41-42页 |
4.4.5 志书的体例篇目问题 | 第42页 |
4.4.6 方志的继承与改造 | 第42-43页 |
4.5 方志评论 | 第43-49页 |
4.5.1 方志流派评论 | 第44-45页 |
4.5.2 方志名家评论 | 第45-49页 |
5.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