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陈梓传略见载 | 第15页 |
1.2.2 陈梓著述研究 | 第15-17页 |
1.2.3 陈梓交游研究 | 第17页 |
1.2.4 陈梓思想研究 | 第17-20页 |
1.2.4.1 郭象升《<陈一斋先生文集>题跋》 | 第17-18页 |
1.2.4.2 王重民《陈梓与<井心集>》 | 第18-19页 |
1.2.4.3 陈梓礼教思想 | 第19-20页 |
1.2.5 其他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页 |
1.4 创新及不足 | 第21-23页 |
2 陈梓生平研究 | 第23-140页 |
2.1 陈梓家族考论 | 第23-49页 |
2.1.1 家族关系 | 第23-45页 |
2.1.1.1 先世考 | 第23-24页 |
2.1.1.1.1 始祖 | 第23页 |
2.1.1.1.2 三世祖 | 第23-24页 |
2.1.1.1.3 曾祖 | 第24页 |
2.1.1.1.4 祖父母 | 第24页 |
2.1.1.2 父母考 | 第24-26页 |
2.1.1.2.1 父亲 | 第24-26页 |
2.1.1.2.2 母亲 | 第26页 |
2.1.1.3 兄姊考 | 第26-30页 |
2.1.1.3.1 伯兄 | 第26-29页 |
2.1.1.3.2 三姊 | 第29-30页 |
2.1.1.4 妻妾考 | 第30-32页 |
2.1.1.4.1 元配 | 第30页 |
2.1.1.4.2 继室 | 第30-31页 |
2.1.1.4.3 两妾 | 第31-32页 |
2.1.1.5 子女考 | 第32-37页 |
2.1.1.5.1 长子 | 第33页 |
2.1.1.5.2 次子 | 第33-34页 |
2.1.1.5.3 继子 | 第34-35页 |
2.1.1.5.4 长女 | 第35页 |
2.1.1.5.5 次女 | 第35-36页 |
2.1.1.5.6 三女 | 第36-37页 |
2.1.1.6 其他亲属考 | 第37-45页 |
2.1.1.6.1 姑母 | 第37页 |
2.1.1.6.2 从女 | 第37-38页 |
2.1.1.6.3 从叔 | 第38页 |
2.1.1.6.4 从兄 | 第38-39页 |
2.1.1.6.5 从弟 | 第39-40页 |
2.1.1.6.6 从子 | 第40-41页 |
2.1.1.6.7 从甥 | 第41页 |
2.1.1.6.8 内侄 | 第41-42页 |
2.1.1.6.9 表侄 | 第42页 |
2.1.1.6.10 侄孙 | 第42页 |
2.1.1.6.11 表侄孙 | 第42-45页 |
2.1.2 家庭与家族经济 | 第45-49页 |
2.1.2.1 家庭经济 | 第45-47页 |
2.1.2.2 家族经济 | 第47-49页 |
2.2 陈梓交游考论 | 第49-106页 |
2.2.1 交游对象 | 第49-101页 |
2.2.1.1 胜朝遗民 | 第50页 |
2.2.1.1.1 李文龙 | 第50页 |
2.2.1.1.2 沈昭文、施赞伯 | 第50页 |
2.2.1.2 理学前辈 | 第50-54页 |
2.2.1.2.1 姚瑚 | 第50-51页 |
2.2.1.2.2 范鲲 | 第51-52页 |
2.2.1.2.3 吴睎渊 | 第52-53页 |
2.2.1.2.4 卜休 | 第53页 |
2.2.1.2.5 邢志南 | 第53-54页 |
2.2.1.2.6 姚琏 | 第54页 |
2.2.1.3 同门师友 | 第54-58页 |
2.2.1.3.1 张朝晋 | 第54-55页 |
2.2.1.3.2 周旦雯 | 第55-56页 |
2.2.1.3.3 褚惠公 | 第56页 |
2.2.1.3.4 夏崧 | 第56页 |
2.2.1.3.5 朱协亮 | 第56-57页 |
2.2.1.3.6 祝洤 | 第57页 |
2.2.1.3.7 沈孔键 | 第57-58页 |
2.2.1.4 思想同道 | 第58-62页 |
2.2.1.4.1 郑世元 | 第58-59页 |
2.2.1.4.2 谢秀岚 | 第59-61页 |
2.2.1.4.3 金方行 | 第61页 |
2.2.1.4.4 严鸿逵 | 第61页 |
2.2.1.4.5 吕黄中 | 第61-62页 |
2.2.1.4.6 陈世基 | 第62页 |
2.2.1.5 莫逆之交 | 第62-101页 |
2.2.1.5.1 汪鉴 | 第62-63页 |
2.2.1.5.2 陈光裕 | 第63-64页 |
2.2.1.5.3 钮世楷 | 第64-65页 |
2.2.1.5.4 范时济 | 第65-66页 |
2.2.1.5.5 张宿 | 第66页 |
2.2.1.5.6 程琦 | 第66-67页 |
2.2.1.5.7 徐朗行 | 第67页 |
2.2.1.6 遗民后裔 | 第67-70页 |
2.2.1.6.1 吴铭道 | 第67-68页 |
2.2.1.6.2 胡锐 | 第68页 |
2.2.1.6.3 李敏芬 | 第68页 |
2.2.1.6.4 李元繍 | 第68-69页 |
2.2.1.6.5 邱以宾 | 第69页 |
2.2.1.6.6 汤太羹 | 第69页 |
2.2.1.6.7 钱载 | 第69-70页 |
2.2.1.6.8 庄永思 | 第70页 |
2.2.1.6.9 黄树榖 | 第70页 |
2.2.1.7 高德处士 | 第70-75页 |
2.2.1.7.1 李锴 | 第70-71页 |
2.2.1.7.2 蒋弘任 | 第71-72页 |
2.2.1.7.3 吴嗣广 | 第72页 |
2.2.1.7.4 华喦 | 第72-73页 |
2.2.1.7.5 张雪为 | 第73页 |
2.2.1.7.6 徐侣郊 | 第73页 |
2.2.1.7.7 吴颖芳 | 第73-74页 |
2.2.1.7.8 王维德 | 第74页 |
2.2.1.7.9 何炳黄 | 第74页 |
2.2.1.7.10 葛向高 | 第74-75页 |
2.2.1.8 秀水文友 | 第75-80页 |
2.2.1.8.1 张弘范 | 第75页 |
2.2.1.8.2 张宏牧 | 第75-76页 |
2.2.1.8.3 潘瀚 | 第76页 |
2.2.1.8.4 郑挺 | 第76页 |
2.2.1.8.5 刘让木 | 第76-77页 |
2.2.1.8.6 沈莘士 | 第77页 |
2.2.1.8.7 潘亮 | 第77页 |
2.2.1.8.8 曹士勋 | 第77-78页 |
2.2.1.8.9 俞千里 | 第78页 |
2.2.1.8.10 王又曾 | 第78页 |
2.2.1.8.11 陈曾祉 | 第78-79页 |
2.2.1.8.12 濮光孝 | 第79页 |
2.2.1.8.13 朱杰 | 第79页 |
2.2.1.8.14 沈宗南 | 第79-80页 |
2.2.1.8.15 钮汝骐 | 第80页 |
2.2.1.8.16 沈尧咨 | 第80页 |
2.2.1.8.17 屠时若 | 第80页 |
2.2.1.9 姚江故旧 | 第80-83页 |
2.2.1.9.1 谢起龙 | 第80-81页 |
2.2.1.9.2 谢衡 | 第81页 |
2.2.1.9.3 胡湘 | 第81页 |
2.2.1.9.4 景辉 | 第81-82页 |
2.2.1.9.5 黄金声 | 第82页 |
2.2.1.9.6 黄岐周 | 第82页 |
2.2.1.9.7 吴声符 | 第82-83页 |
2.2.1.9.8 宋楷 | 第83页 |
2.2.1.9.9 高翔 | 第83页 |
2.2.1.9.10 谢洲 | 第83页 |
2.2.1.10 仕宦名宿 | 第83-87页 |
2.2.1.10.1 许焞 | 第83-84页 |
2.2.1.10.2 许开基 | 第84页 |
2.2.1.10.3 雷鋐 | 第84-85页 |
2.2.1.10.4 张曾禔 | 第85页 |
2.2.1.10.5 桑调元 | 第85-86页 |
2.2.1.10.6 冯浩 | 第86页 |
2.2.1.10.7 王道 | 第86页 |
2.2.1.10.8 王藻 | 第86-87页 |
2.2.1.11 门生晚辈 | 第87-89页 |
2.2.1.11.1 施森 | 第87页 |
2.2.1.11.2 胡凤来 | 第87页 |
2.2.1.11.3 胡榜 | 第87页 |
2.2.1.11.4 胡丙行 | 第87-88页 |
2.2.1.11.5 劳琛 | 第88页 |
2.2.1.11.6 徐枨 | 第88页 |
2.2.1.11.7 郑虎文 | 第88-89页 |
2.2.1.11.8 陈遇尧 | 第89页 |
2.2.1.12 方外之交 | 第89-101页 |
2.2.1.12.1 豁眉寂解 | 第89-90页 |
2.2.1.12.2 朗仙 | 第90-101页 |
2.2.2 论陈梓的交友观 | 第101-106页 |
2.3 陈梓学行考论 | 第106-124页 |
2.3.1 理学大儒 | 第106-115页 |
2.3.1.1 明辨藩篱,传承杨园 | 第107-111页 |
2.3.1.2 批判时政,情倾民生 | 第111-113页 |
2.3.1.3 力排俗学,授徒两浙 | 第113-115页 |
2.3.2 诗文奇才 | 第115-117页 |
2.3.3 书法巨匠 | 第117-120页 |
2.3.4 古玩行家 | 第120-124页 |
2.4 陈梓著述考论 | 第124-140页 |
2.4.1 著述概况 | 第124-136页 |
2.4.1.1《寓硖草》与《客星零草》 | 第124-125页 |
2.4.1.2《删后诗存》与《删后诗存续稿》 | 第125页 |
2.4.1.3 余姚北乡胡氏敬义堂刻本 | 第125-127页 |
2.4.1.3.1《删后文集》与《删后诗存》 | 第126页 |
2.4.1.3.2《四书质疑》与《经义质疑》 | 第126-127页 |
2.4.1.3.3《一斋杂著》 | 第127页 |
2.4.1.3.4《客星山人全集》 | 第127页 |
2.4.1.4《井心集诗钞》与《斋中读书记》 | 第127-130页 |
2.4.1.5《定泉诗话》 | 第130-131页 |
2.4.1.6《张杨园先生年谱》 | 第131-132页 |
2.4.1.7《正统书》与《甲乙丙残稿》 | 第132页 |
2.4.1.8《敦行录》 | 第132页 |
2.4.1.9 其他 | 第132-136页 |
2.4.1.9.1《一斋先生诗文集》 | 第132-133页 |
2.4.1.9.2 从《一斋诗稿》《一斋文集》到《陈一斋先生诗集》《陈一斋先生文集》1212.4.1.9.3《古民杂识》 | 第133页 |
2.4.1.9.4《陈一斋集》等 | 第133-136页 |
2.4.2 论陈梓的著述思想 | 第136-140页 |
2.4.2.1 本质论 | 第136-137页 |
2.4.2.2 创作论 | 第137-138页 |
2.4.2.3 传播论 | 第138-140页 |
3 陈梓华夷观研究 | 第140-168页 |
3.1 华夷观的内涵与衍变 | 第140-144页 |
3.1.1“华夷观”的起源及内涵 | 第140-141页 |
3.1.2“华夷观”的衍变 | 第141-142页 |
3.1.2.1“怀柔四夷”、“用夏变夷” | 第141-142页 |
3.1.2.2“华夷无间”、“华夷一家” | 第142页 |
3.1.3 清代“华夷观”的形态与“华夷观”的落幕 | 第142-144页 |
3.2 陈梓华夷观形成的原因 | 第144-150页 |
3.2.1 社会原因 | 第144-145页 |
3.2.2 家庭原因 | 第145-147页 |
3.2.3 思想原因 | 第147-150页 |
3.3 陈梓华夷观的内容 | 第150-167页 |
3.3.1 陈梓华夷观的核心主张 | 第150-154页 |
3.3.1.1“夷夏之防” | 第150-151页 |
3.3.1.2“贵华贱夷” | 第151-152页 |
3.3.1.3“尊华攘夷” | 第152-154页 |
3.3.2 陈梓对历代理学家的批判 | 第154-162页 |
3.3.2.1 论赵复(江汉) | 第155-156页 |
3.3.2.2 论许衡(鲁斋) | 第156-158页 |
3.3.2.3 论吴澄(草庐) | 第158-159页 |
3.3.2.4 论薛瑄(敬轩) | 第159-161页 |
3.3.2.5 论陆陇其(稼书) | 第161-162页 |
3.3.3 陈梓对历代贰臣的批判 | 第162-165页 |
3.3.3.1 论赵孟頫(子昂) | 第163-164页 |
3.3.3.2 论钱谦益(牧斋) | 第164页 |
3.3.3.3 论吴伟业(梅村) | 第164-165页 |
3.3.3.4 论朱彝尊(竹垞) | 第165页 |
3.3.4 陈梓视野中的东亚世界 | 第165-167页 |
3.4 陈梓华夷观的特点和局限 | 第167-168页 |
3.4.1 坚持春秋大义,固守出处大节 | 第167页 |
3.4.2 拘泥华夷之辨,未明华夷互变 | 第167-168页 |
结语 | 第168-169页 |
附录1陈梓年谱 | 第169-227页 |
附录2陈梓遗泽 | 第227-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245-247页 |
致谢 | 第247-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