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语法观视域下高考语病辨析题命题与解析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前人研究分类综述 | 第12-15页 |
1.1 理论探讨类 | 第12-13页 |
1.2 试题梳理类 | 第13页 |
1.3 应试技巧类 | 第13页 |
1.4 教学对策类 | 第13-14页 |
1.5 小结 | 第14-15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动态语法观 | 第15-18页 |
2.1.1 语法 | 第15页 |
2.1.2 语法观 | 第15-16页 |
2.1.3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 第16-17页 |
2.1.4 动态语法观 | 第17-18页 |
2.2 语言和言语 | 第18-20页 |
2.3 高考语病辨析题 | 第20-21页 |
3 2010-2015 年高考语病辨析题概述 | 第21-26页 |
3.1 考查形式以及分值安排 | 第21-22页 |
3.2 考查点统计 | 第22-24页 |
3.3 考试选材特点 | 第24-25页 |
3.4 小结 | 第25-26页 |
4 基于动态语法观的命题失误分析 | 第26-40页 |
4.1“搭配不当”类命题失误 | 第26-28页 |
4.1.1 主宾搭配 | 第26-27页 |
4.1.2 动宾搭配 | 第27-28页 |
4.2“成分残缺或赘余”类命题失误 | 第28-31页 |
4.2.1 成分残缺类 | 第28-30页 |
4.2.2 成分赘余 | 第30-31页 |
4.3“不合逻辑”类命题失误 | 第31-35页 |
4.3.1 属种关系矛盾 | 第31-33页 |
4.3.2 单面和双面矛盾 | 第33-35页 |
4.4 其他命题失误 | 第35-36页 |
4.4.1 介词用法 | 第35页 |
4.4.2 关联词语 | 第35-36页 |
4.5 语病题命题失误原因探析 | 第36-39页 |
4.5.1 命题失误的客观原因 | 第36-37页 |
4.5.2 命题失误的主观原因 | 第37-39页 |
4.6 小结 | 第39-40页 |
5 基于动态语法观的解析失误分析 | 第40-49页 |
5.1 解析失误考察 | 第40-45页 |
5.1.1 牵强附会 | 第40-42页 |
5.1.2 以偏概全 | 第42-43页 |
5.1.3 浅尝辄止 | 第43-44页 |
5.1.4 指鹿为马 | 第44-45页 |
5.2 解析失误的原因探析 | 第45-48页 |
5.2.1 解析失误的客观原因 | 第45-46页 |
5.2.2 解析失误的主观原因 | 第46-48页 |
5.3 小结 | 第48-49页 |
6 高考语病辨析题命题及解析新思路 | 第49-61页 |
6.1 语病辨析题命题及解析改革的理论性建议 | 第49-57页 |
6.1.1 规范性语言和生活性言语的关系 | 第49-52页 |
6.1.2 专家语法和教学语法的关系 | 第52-53页 |
6.1.3 淡化语法与语法教学的关系 | 第53-57页 |
6.2 语病辨析题命题及解析改革的实践性建议 | 第57-59页 |
6.2.1 高考语病辨析题命题改革建议 | 第57-58页 |
6.2.2 高考语病辨析题解析改革建议 | 第58-59页 |
6.3 小结 | 第59-61页 |
7 结语及余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