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环境下可信协作计算模式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计算模式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信任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P2P环境及协作计算模式概述 | 第17-29页 |
2.1 P2P环境相关介绍 | 第17-23页 |
2.1.1 P2P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 第17-18页 |
2.1.2 C/S网络与P2P网络对比 | 第18-19页 |
2.1.3 P2P网络分类 | 第19-23页 |
2.2 P2P协作计算模式介绍 | 第23-28页 |
2.2.1 P2P协作计算模式简介 | 第23页 |
2.2.2 P2P协作计算模式拓扑结构及路由 | 第23-26页 |
2.2.3 P2P协作计算模式过程介绍 | 第26-28页 |
2.3 P2P协作计算模式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信任模型分析及改进 | 第29-42页 |
3.1 信任模型的分类 | 第29-34页 |
3.1.1 局部信任模型 | 第32-33页 |
3.1.2 全局信任模型 | 第33-34页 |
3.2 P2P网络中典型信任模型分析 | 第34-38页 |
3.2.1 EigenTrust | 第35页 |
3.2.2 PeerTrust | 第35-37页 |
3.2.3 其它重要信任模型 | 第37-38页 |
3.3 信任模型问题分析 | 第38-40页 |
3.4 本文提出的信任模型的改进方法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P2P协作计算全局信任模型 | 第42-59页 |
4.1 D-S证据理论 | 第42-44页 |
4.1.1 D-S证据理论概述 | 第42-43页 |
4.1.2 使用的D-S证据理论 | 第43-44页 |
4.2 全局信任模型 | 第44-47页 |
4.2.1 模型介绍 | 第44-45页 |
4.2.2 总体结构图 | 第45-46页 |
4.2.3 系统流程图 | 第46-47页 |
4.3 识别框架 | 第47-49页 |
4.4 证据发现 | 第49-52页 |
4.5 证据计算 | 第52-54页 |
4.6 证据预处理 | 第54-55页 |
4.7 BPA函数建模 | 第55-56页 |
4.8 证据合并 | 第56-57页 |
4.9 其它关键问题 | 第57-58页 |
4.9.1 节点信誉度初值的设定 | 第57页 |
4.9.2 节点的权重赋值问题 | 第57页 |
4.9.3 节点的选择问题 | 第57-58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 第59-68页 |
5.1 实验环境 | 第59-61页 |
5.1.1 仿真工具PeerSim | 第59-60页 |
5.1.2 实验情境 | 第60页 |
5.1.3 实验条件 | 第60-61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61-67页 |
5.2.1 交互成功率实验 | 第61-64页 |
5.2.2 信息消耗实验 | 第64-66页 |
5.2.3 信誉值收敛实验 | 第66-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