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未利用地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以兰州市石沟片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第9-10页
        1.1.2 兰州战略发展的选择第10页
        1.1.3 兰州空间发展的需求第10-12页
        1.1.4 相关实践工程经验第12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6-23页
    2.1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情况第16-19页
        2.1.1 美国第16-17页
        2.1.2 澳大利亚第17页
        2.1.3 欧盟第17-18页
        2.1.4 荷兰第18页
        2.1.5 印度第18-19页
    2.2 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发展情况第19-21页
    2.3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第21-23页
第三章 土地开发利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第23-30页
    3.1 土地开发利用的概念第23页
    3.2 土地开发利用的内涵第23-24页
    3.3 土地开发整理特点第24-25页
    3.4 土地开发利用的驱动力第25页
    3.5 土地开发的模式第25-27页
        3.5.1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第26页
        3.5.2 土地二级开发模式第26-27页
    3.6 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第27-30页
        3.6.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7页
        3.6.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第27-28页
        3.6.3 土地生态经济理论第28页
        3.6.4 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第28-29页
        3.6.5 土地利用的不确定性理论第29-30页
第四章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环境影响分析第30-36页
    4.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30-32页
        4.1.1 对植被的影响第30页
        4.1.2 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第30-31页
        4.1.3 水土流失的影响第31页
        4.1.4 存在的地质灾害第31-32页
    4.2 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32-34页
        4.2.1 大气环境的影响第32页
        4.2.2 对水环境的影响第32-33页
        4.2.3 对声环境的影响第33页
        4.2.4 固体废弃物的影响第33-34页
    4.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第34-35页
    4.4 兰州市土地利用政策、规划的分析第35-36页
第五章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建立第36-54页
    5.1 指标建立的思路第36-37页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7-41页
        5.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第37页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分析第37-40页
        5.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0-41页
    5.3 指标权重确定第41-46页
        5.3.1 基本方法第41-42页
        5.3.2 层次分析法第42页
        5.3.3 未利用地综合利用项目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的确定第42-46页
    5.4 模糊综合评价第46-54页
        5.4.1 模糊评价的方法第46-48页
        5.4.2 未利用地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模糊评价模型第48-54页
第六章 实例研究第54-70页
    6.1 项目概况第54-57页
        6.1.1 自然环境第54-55页
        6.1.2 社会环境第55-56页
        6.1.3 工程内容第56页
        6.1.4 施工方式第56-57页
    6.2 评价指标分析及结果第57-68页
        6.2.1 生态环境的影响第57-60页
        6.2.2 环境要素影响第60-62页
        6.2.3 社会环境影响第62-64页
        6.2.4 与政策、规划的符合性第64页
        6.2.5 构建模糊隶属矩阵第64-65页
        6.2.6 模糊综合评价第65-68页
    6.3 评价结果分析第68-7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7.1 结论第70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锰系高电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深海谐振式夹心直线超声电机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