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社交网络关系研究 | 第12-14页 |
2.1.1 社交网络 | 第12页 |
2.1.2 社交网络理论分析 | 第12-14页 |
2.2 微视频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2.1 微视频内涵与特征 | 第14页 |
2.2.2 微视频现状 | 第14-15页 |
2.2.3 微视频发展趋势及其潜在问题 | 第15-16页 |
2.3 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2.3.1 理性行为理论(TRA) | 第16-17页 |
2.3.2 计划行为理论(TPB) | 第17页 |
2.3.3 技术接受模型(TAM) | 第17-18页 |
2.3.4 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TAM2) | 第18-19页 |
2.3.5 统一的技术接受和使用模型(UTAUT)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研究模型及假设 | 第21-26页 |
3.1 研究模型设计 | 第21-22页 |
3.2 本研究的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 第22-26页 |
3.2.1 感知有用性变量、感知易用性变量、使用意愿变量及假设 | 第22-23页 |
3.2.2 社交影响及其相关假设 | 第23-24页 |
3.2.3 社交网络关系及其相关假设 | 第24-26页 |
4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26-34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26-27页 |
4.2 变量测量 | 第27-31页 |
4.2.1 社交网络关系强度的测量 | 第27-29页 |
4.2.2 感知有用性的测量 | 第29页 |
4.2.3 感知易用性的测量 | 第29-30页 |
4.2.4 使用意愿的测量 | 第30页 |
4.2.5 社交影响的测量 | 第30-31页 |
4.3 小样本测试 | 第31-33页 |
4.3.1 信度检验 | 第32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32-33页 |
4.4 数据收集 | 第33-34页 |
5 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34-47页 |
5.1 样本构成描述 | 第34-35页 |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5-37页 |
5.2.1 信度检验 | 第35页 |
5.2.2 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37-40页 |
5.3.1 影响感知有用性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5.3.2 影响使用意愿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40-47页 |
5.4.1 社交网络用户对移动微视频应用的使用意愿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5.4.2 社交网络用户对移动微视频应用的感知有用性回归分析 | 第42页 |
5.4.3 社交网络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 第42-47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6.1 结果讨论 | 第47页 |
6.2 管理启示 | 第47-48页 |
6.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附录I 调查问卷内容 | 第53-56页 |
附录II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