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一、公共危机以及自然灾害性危机的界定 | 第19页 |
二、治理、灾害治理与合作机制的内涵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灾害治理中合作的必要性分析:网络治理的意义 | 第24-31页 |
第一节 灾害治理中合作产生的可行性 | 第24-27页 |
一、常态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形成的合作基础 | 第24-25页 |
二、复杂多变状态下灾害治理的现实需求 | 第25-26页 |
三、政府独立应对存在的局限性 | 第26页 |
四、风险社会抗逆力建设的迫切需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网络治理应用于灾害治理的价值契合性 | 第27-31页 |
一、有利于治理主体的功能互补 | 第27-28页 |
二、有利于灾害治理的结构优化 | 第28-29页 |
三、有利于灾害治理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灾害治理的合作困境与挑战:以雅安地震中的政社合作为例 | 第31-43页 |
第一节 雅安地震发生与灾害治理总体情境描述 | 第31-35页 |
一、参与合作的社会组织类型及方式 | 第31-32页 |
二、紧急救援阶段合作情况 | 第32-33页 |
三、灾后重建阶段合作情况 | 第33-35页 |
第二节 雅安地震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结构与运作 | 第35-37页 |
一、枢纽型的合作治理结构 | 第35-36页 |
二、合作治理的运作机制 | 第36-37页 |
第三节 雅安地震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结构性困境 | 第37-40页 |
一、合作地位的不平等 | 第38-39页 |
二、合作的行政化倾向 | 第39页 |
三、合作范围较狭窄 | 第39-40页 |
第四节 雅安地震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运作性挑战 | 第40-43页 |
一、前期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 第41页 |
二、社会组织权益的保障性制度欠缺 | 第41-42页 |
三、维系合作的激励性动力不足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以网络治理为分析视角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影响合作治理的结构性因素 | 第43-45页 |
一、全能型政府理念的偏差 | 第43-44页 |
二、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限 | 第44-45页 |
三、治理主体间具体价值目标的冲突 | 第45页 |
第二节 影响合作治理的运作性因素 | 第45-49页 |
一、合作的法律制度的缺失 | 第46页 |
二、常设的灾害管理机构尚未建立 | 第46-47页 |
三、信息整合共享机制不完善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国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实践:启示与借鉴 | 第49-55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构建 | 第49-52页 |
一、日本阪神地震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 第49-51页 |
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相关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 第52-55页 |
一、平等的互助关系是合作治理的前提 | 第52-53页 |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合作治理的保障 | 第53-54页 |
三、完备的协调机构是合作治理的关键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灾害治理合作机制的对策思路 | 第55-65页 |
第一节 营造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环境 | 第55-57页 |
一、增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社会认同 | 第55-56页 |
二、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价值观念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网络结构 | 第57-59页 |
一、界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 | 第57-58页 |
二、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目标 | 第58-59页 |
三、创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类型 | 第59页 |
第三节 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 | 第59-62页 |
一、合作互信机制 | 第60页 |
二、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 第60-61页 |
三、网络化物资共享机制 | 第61-62页 |
第四节 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保障制度 | 第62-65页 |
一、制定合作治理的法律 | 第62-63页 |
二、制定权责分配制度 | 第63-64页 |
三、制定双向监督制度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