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1-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5页 |
(一)法科大学生与法治工作队伍 | 第22-23页 |
(二)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 | 第23-24页 |
(三)社会责任感教育与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 | 第24-2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 第25页 |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说 | 第25-26页 |
三、领导力相关理论 | 第26-30页 |
(一)变革型领导理论 | 第26-27页 |
(二)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型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的现实依据 | 第30-37页 |
一、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一)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 第30页 |
(二)全面依法治国对法科大学生责任感提出更高要求 | 第30-31页 |
(三)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 第31-32页 |
二、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的可能性 | 第32-34页 |
(一)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符合法治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二)领导力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新载体 | 第33页 |
(三)社会责任型领导力对责任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第33-34页 |
三、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性 | 第34-37页 |
(一)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有利于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 第34-35页 |
(二)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 第35页 |
(三)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有利于法科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现状的实证调研 | 第37-62页 |
一、实证研究设计 | 第37-49页 |
(一)研究假设和问卷变量设计 | 第37-40页 |
(二)样本信息和信度效度分析 | 第40-48页 |
(三)相关性因素正态分布检验 | 第48-49页 |
二、影响因素差异性假设检验 | 第49-57页 |
(一)个体因素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49-52页 |
(二)课程学习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52-54页 |
(三)社会参与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54-57页 |
三、调研结果总体描述性分析 | 第57-62页 |
(一)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总体水平 | 第57-58页 |
(二)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特点分析 | 第58-60页 |
(三)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的影响因素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法科大学生社会责任型领导力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62-71页 |
一、培育法科大学生个体价值观 | 第62-65页 |
(一)开展各项骨干培训,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觉醒 | 第62-63页 |
(二)鼓励时事研讨活动,启发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 第63-64页 |
(三)推荐各项实习工作,教会学生更好承担责任 | 第64-65页 |
二、塑造法科大学生团体价值观 | 第65-67页 |
(一)促进学生组织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公共目标 | 第65页 |
(二)举办丰富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共事 | 第65-66页 |
(三)提供学干岗位机会,锻炼学生养成文明争辩 | 第66-67页 |
三、提升法科大学生社会价值观 | 第67-71页 |
(一)引用诊所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实际 | 第67-68页 |
(二)拓展社会调研机会,引领学生投入积极变革 | 第68-69页 |
(三)倡导法律援助服务,激发学生承担公民义务 | 第69-71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