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s | 第5-6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主要方法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四、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连累犯本体论 | 第12-27页 |
第一节 连累犯之界定 | 第12-19页 |
一、连累犯之正名 | 第12-14页 |
二、连累犯之特征 | 第14-19页 |
第二节 连累犯之类型划分 | 第19-27页 |
一、连累犯之分类 | 第19-22页 |
二、连累犯之排除 | 第22-24页 |
三、纯正连累犯之条文归纳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连累犯关系论 | 第27-38页 |
第一节 连累犯与共同犯罪之关系 | 第27-31页 |
一、我国连累犯与共同犯罪的“合与分” | 第27-29页 |
二、西方连累犯与共同犯罪的“合与分”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连累犯与本犯之关系 | 第31-34页 |
一、连累犯对本犯具有依附性 | 第31-32页 |
二、本犯犯罪的成立与连累犯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节 连累犯与各种类似犯罪形态之区别 | 第34-38页 |
一、连累犯与对合犯 | 第34-35页 |
二、连累犯与帮助犯 | 第35-36页 |
三、连累犯与教唆犯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连累犯认定论 | 第38-49页 |
第一节 从期待可能性看连累犯的认定 | 第38-41页 |
一、期待可能性与窝藏、包庇罪的认定 | 第38-40页 |
二、期待可能性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认定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从“亲亲相隐”看连累犯的认定 | 第41-45页 |
一、“亲亲相隐”应是减轻、排除连累犯犯罪性的正当理由 | 第41-42页 |
二、“亲亲相隐”原则下连累犯的立法完善 | 第42-45页 |
第三节 连累犯与自首、立功的认定 | 第45-49页 |
一、连累犯自首与立功的竞合之质疑 | 第45-47页 |
二、在认定连累犯自首与立功情节时应坚持的基本立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