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高铁WCDMA无线网络概述 | 第13-23页 |
2.1 无线电磁波传播理论 | 第13-15页 |
2.1.1 无线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 第13-14页 |
2.1.2 无线电磁波传播模型 | 第14-15页 |
2.2 高铁环境下的重选与切换 | 第15-17页 |
2.2.1 小区的选择和重选 | 第15-16页 |
2.2.2 切换的影响 | 第16-17页 |
2.3 高铁WCDMA的组网方式 | 第17-22页 |
2.3.1 公网方式 | 第17-18页 |
2.3.2 专网方式 | 第18-19页 |
2.3.3 公网和专网联合组网方式 | 第19-20页 |
2.3.4 三种组网方式的优缺点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高铁WCDMA无线网络结构优化 | 第23-42页 |
3.1 专网组网原则 | 第23-28页 |
3.1.1 专网覆盖方案 | 第23-24页 |
3.1.2 新建站方案 | 第24页 |
3.1.3 RRU上塔 | 第24-25页 |
3.1.4 最优小区功率 | 第25页 |
3.1.5 天线有效高度 | 第25-26页 |
3.1.6 RNC归属和LAC设置原则 | 第26-27页 |
3.1.7 站台与大网的联接 | 第27-28页 |
3.1.8 密集城区连接 | 第28页 |
3.2 重叠区域切换 | 第28-35页 |
3.2.1 高铁覆盖建模 | 第28-29页 |
3.2.2 高铁覆盖模型 | 第29页 |
3.2.3 高铁信号覆盖计算 | 第29-30页 |
3.2.4 小区重选带选择 | 第30-35页 |
3.3 模型分析 | 第35-36页 |
3.3.1 频率模型 | 第35-36页 |
3.3.2 传播模型 | 第36页 |
3.3.3 话务模型 | 第36页 |
3.4 各种场景站址选择方案 | 第36-39页 |
3.4.1 开阔地场景 | 第37页 |
3.4.2 隧道场景 | 第37-38页 |
3.4.3 桥梁场景 | 第38页 |
3.4.4 劈山口场景 | 第38-39页 |
3.5 天线调整及其他方案 | 第39-41页 |
3.5.1 天线调整 | 第39页 |
3.5.2 车载直放站 | 第39-40页 |
3.5.3 车载基站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京沪高铁常州段优化案例 | 第42-50页 |
4.1 网络现状分析及基础信息核查 | 第42-45页 |
4.1.1 基础数据库核查 | 第42-43页 |
4.1.2 评估测试 | 第43-44页 |
4.1.3 无线参数核查 | 第44-45页 |
4.2 网络结构梳理 | 第45-46页 |
4.2.1 主服务小区覆盖分析及优化 | 第45-46页 |
4.2.2 问题整理及汇总 | 第46页 |
4.3 问题识别及优化处理 | 第46-49页 |
4.3.1 多普勒效应产生频偏的处理 | 第47页 |
4.3.2 分配基站资源 | 第47-48页 |
4.3.3 RNC交界处掉话处理 | 第48页 |
4.3.4 2G/3G互操作-3G系统驻留优化策略 | 第48页 |
4.3.5 改善异频网络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京沪高铁常州段实际测试情况分析 | 第50-55页 |
5.1 测试概况 | 第50页 |
5.2 主要指标对比 | 第50-51页 |
5.3 短呼事件分析 | 第51页 |
5.4 覆盖指标分析 | 第51页 |
5.5 终端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第51-54页 |
5.5.1 N85和6720的测试指标比较 | 第51-52页 |
5.5.2 iPhone测试 | 第52-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5页 |
6.2 高铁网络优化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