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的性质与测定论文

陕北侏罗纪煤中微量元素赋存形态及迁移规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国外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内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实验方法第20-27页
    2.1 样品与试剂第20-21页
    2.2 仪器与设备第21页
    2.3 样品处理第21-23页
        2.3.1 粉煤样品第21-22页
        2.3.2 煤岩光片第22页
        2.3.3 低温灰样品第22页
        2.3.4 浮煤样品第22页
        2.3.5 煤样消解第22-23页
    2.4 实验第23-25页
        2.4.1 煤中微量元素逐级化学萃取第23-24页
        2.4.2 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分离第24-25页
        2.4.4 热解第25页
    2.5 煤的性能表征第25-27页
3 陕北侏罗纪煤中微量元素赋存形态研究第27-75页
    3.1 煤炭特性分析第27-42页
        3.1.1 煤质特征第27-30页
        3.1.2 煤岩特征第30-32页
        3.1.3 矿物组成第32-42页
    3.2 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富集成因分析第42-45页
    3.3 微量元素在矿物质中的赋存形态第45-61页
        3.3.1 数理统计法结果分析第45-54页
        3.3.2 逐级化学萃取结果分析第54-60页
        3.3.3 微量元素在无机矿物质中的赋存特征第60-61页
    3.4 微量元素在有机煤岩组分中的赋存形态第61-73页
        3.4.1 各煤岩组分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特征第62-65页
        3.4.2 不同煤岩组分间微量元素赋存差异分析第65-69页
        3.4.3 微量元素在有机萃取煤中的析出率第69-71页
        3.4.4 微量元素的脱除率第71-73页
        3.4.5 微量元素有机赋存形态分析第73页
    3.5 小结第73-75页
4 煤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第75-90页
    4.1 原煤和浮煤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第75-82页
        4.1.1 原煤和浮煤的热解特性第75-76页
        4.1.2 原煤和浮煤热解半焦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规律第76-82页
    4.2 镜质组和惰质组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第82-87页
        4.2.1 镜质组和惰质组的结构特征第82-83页
        4.2.2 镜质组和惰质组热解半焦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规律第83-87页
    4.3 煤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第87-89页
        4.3.1 煤热解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第87-88页
        4.3.2 影响微量元素元素迁移规律的因素第88-89页
    4.4 小结第89-90页
5 微量元素在煤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规律第90-106页
    5.1 原煤的煤质特性第90页
    5.2 矿相变化第90-93页
    5.3 原煤和燃烧产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第93-97页
        5.3.1 原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第93-94页
        5.3.2 燃烧产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第94-95页
        5.3.3 原煤和燃烧产物中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第95-97页
    5.4 微量元素在煤燃烧产物中的分配规律第97-101页
        5.4.1 底灰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规律第98-100页
        5.4.2 飞灰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规律第100页
        5.4.3 脱硫灰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规律第100页
        5.4.4 逸散在大气中的微量元素第100-101页
    5.5 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01-104页
        5.5.1 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第101-103页
        5.5.2 影响微量元素迁移规律的因素第103-104页
    5.6 小结第104-10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6.1 结论第106-107页
    6.2 创新点第107-108页
    6.3 展望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2页
研究生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及其季节动态研究
下一篇:Ag/Fe3O4@SiO2磁性纳米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汽油深度脱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