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导电碳纸基底上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锂空气电池的研究背景第11-25页
    1.1 当前能源形势第11-12页
        1.1.1 国际能源形势第11页
        1.1.2 国内能源形势第11-12页
    1.2 洁净能源发展简介第12-13页
    1.3 锂空气电池研究简介第13-15页
        1.3.1 锂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14页
        1.3.2 锂空气电池的结构及功能第14-15页
        1.3.3 锂空气电池的应用前景第15页
    1.4 锂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1.4.1 锂空气电池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5页
        1.4.2 各类炭黑作为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3 介孔碳作为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4 石墨烯作为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7页
        1.4.5 氮掺杂碳纳米管作为阴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5 锂-空气电池催化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19-21页
        1.5.1 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5.2 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6 电解液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第21页
    1.7 锂空气电池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8 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的优势及制备方法第22-23页
    1.9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5-31页
    2.1 实验药品第25-26页
    2.2 实验仪器第26页
    2.3 实验第26-28页
        2.3.1 炭黑的氧化第26-27页
        2.3.2 碳纸的清洗及悬浮液的配制第27页
        2.3.3 碳片的涂抹第27页
        2.3.4 碳片的氧化第27页
        2.3.5 催化剂前驱体溶液的配制第27页
        2.3.6 不同氮掺杂量的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第27-28页
        2.3.7 锂空气电池的组装第28页
    2.4 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的物理表征第28-29页
        2.4.1 傅里叶红外表征第28页
        2.4.2 X射线衍射表征表征第28页
        2.4.3 扫描电镜表征第28-29页
        2.4.4 透射电镜表征第29页
    2.5 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的电化学表征第29-31页
        2.5.1 循环伏安测试第29页
        2.5.2 阻抗测试第29页
        2.5.3 电池充放电测试第29-31页
第三章 同种氮源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第31-45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实验过程第32-33页
        3.2.1 CNTAS和N-CNTAS的制备第32页
        3.2.2 电池的组装第32-33页
    3.3 N-CNTAS以及组装电池的结构第33页
    3.4 结果及讨论第33-42页
        3.4.1 XRD测试结果及讨论第33-34页
        3.4.2 SEM、TEM测试结果及讨论第34-35页
        3.4.3 红外测试结果及讨论第35-36页
        3.4.4 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及讨论第36-37页
        3.4.5 充放电前阻抗测试结果及讨论第37-39页
        3.4.6 充放电前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及讨论第39-40页
        3.4.7 充放电后阻抗测试结果及讨论第40-41页
        3.4.8 充放电后循环伏安测试结果及讨论第41-42页
    3.5 总结第42-43页
    3.6 课题的创新性第43-45页
第四章 不同氮源对锂空气电池性能的影响第45-59页
    4.1 前言第45-46页
    4.2 实验过程第46-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8页
        4.3.1 FTIR测试结果及讨论第47-48页
        4.3.2 SEM测试结果及讨论第48页
        4.3.3 TEM测试结果及讨论第48-49页
        4.3.4 XRD测试结果及讨论第49-50页
        4.3.5 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及讨论第50-56页
        4.3.6 CV测试结果及讨论第56-57页
        4.3.7 EIS测试结果及讨论第57-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5.1 总结第59-60页
    5.2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9页
致谢第69-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学生作文思维方式的研究--以英美国家的学生为例
下一篇:汉英姓名文化比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