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汽车普及带来的能源危机、环境问题 | 第11页 |
1.1.2 发展电动汽车的重要意义 | 第11-12页 |
1.1.3 现阶段家用电动汽车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概述 | 第15-28页 |
2.1 电动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 第15-16页 |
2.1.1 电动汽车定义 | 第15页 |
2.1.2 电动汽车的分类 | 第15-16页 |
2.2 电动汽车造型发展简史 | 第16-19页 |
2.3 国内外家用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造型特征 | 第19-27页 |
2.3.1 国外家用电动汽车造型发展现状 | 第19-23页 |
2.3.2 国内家用电动汽车造型发展现状 | 第23-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家用电动汽车的外观造型内容 | 第28-48页 |
3.1 传统汽车车身结构与造型内容 | 第28-32页 |
3.2 家用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 第32-36页 |
3.3 家用电动汽车车身外观造型构成内容 | 第36-41页 |
3.3.1 纯电动汽车造型构成内容 | 第36-39页 |
3.3.2 混合动力造型构成内容 | 第39-40页 |
3.3.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造型构成内容 | 第40-41页 |
3.4 家用电动汽车车身细节造型特点分析 | 第41-46页 |
3.4.1 前进气口造型内容设计分析 | 第41-43页 |
3.4.2 前、后围灯具造型内容设计分析 | 第43-44页 |
3.4.3 前围电机引擎盖造型内容设计分析 | 第44-45页 |
3.4.4 后围排气口造型内容设计分析 | 第45-46页 |
3.4.5 充电口造型内容设计分析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艺术性影响因素 | 第48-64页 |
4.1 车身外观造型内容艺术性研究的必要性 | 第48页 |
4.2 车身外观造型物因因素分析 | 第48-53页 |
4.2.1 新材料对电动车身外观造型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新科技对电动车身外观造型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3 空气动力学对电动汽车车身外观造型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 车身外观造型人因因素分析 | 第53-59页 |
4.3.1 人机工程学对汽车车身比例的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4.3.2 人的审美因素对汽车车身造型影响分析 | 第56-59页 |
4.4 车身外观造型环境因素分析 | 第59-62页 |
4.4.1 社会人文因素对汽车车身外观造型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2 企业文化对电动汽车车身外观造型的影响 | 第60-62页 |
4.5 家用电动汽车外观造型设计的注意事项 | 第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家用电动汽车车身外观造型设计实践 | 第64-77页 |
5.1 设计定位 | 第64页 |
5.2 设计草图与方案 | 第64-67页 |
5.2.1 设计草图 | 第64-66页 |
5.2.2 方案评价 | 第66-67页 |
5.3 效果图 | 第67-71页 |
5.3.1 方案三视图绘制 | 第67-68页 |
5.3.2 方案三维效果图 | 第68-71页 |
5.4 设计分析 | 第71-74页 |
5.4.1 车身外观造型分析 | 第71-72页 |
5.4.2 车身外观材质运用分析 | 第72-73页 |
5.4.3 车身外观色彩运用分析 | 第73页 |
5.4.4 车身外观人机工学分析 | 第73-74页 |
5.5 项目总结 | 第74-76页 |
5.5.1 项目流程总结 | 第74-76页 |
5.5.2 设计效益分析 | 第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