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社会影响”的刑法意义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7页
    一、几则事件第11-12页
    二、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三、研究的意义和目标第14-17页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案例与问题第17-23页
    第一节 子洲交警案之启示第17-20页
        一、案件简要第17页
        二、对于案件的一些思考第17-20页
            (一)关于“重大影响”认定的几点疑问第18-19页
            (二)关于损害结果的分析第19-20页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第20-23页
第二章 文本考察:社会影响涵义使用之梳理第23-47页
    第一节 社会影响的词义考第23-25页
        一、“社会”的内涵分析第23-24页
        二、“影响”的内涵考究第24-25页
    第二节 社会影响在刑法评价中的内涵与类型第25-37页
        一、刑法的规范性文件中社会影响多类型表现——基于统计的分析第25-35页
            (一)《刑法》条文中使用社会影响等类型词汇的分析第25-28页
            (二)司法解释条文中使用社会影响等类型词汇的分析第28-35页
        二、刑事裁判文书中的社会影响多类型表现——基于样本的分析第35-37页
            (一)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搜索情况第35-36页
            (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的统计情况第36页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案例的统计情况第36-37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37-47页
第三章 整体思索:社会影响与犯罪本质的分析第47-61页
    第一节 法益的概念分析第47-53页
        一、法益发展简述第47-50页
            (一)费尔巴哈与权利侵害说第47-48页
            (二)比恩鲍姆与法财理论第48页
            (三)宾丁与规范违反第48-49页
            (四)李斯特与人类的共同生活利益第49页
            (五)法益的精神化第49页
            (六)物质化的法益第49-50页
        二、法益的概念第50-53页
            (一)法益的概念第51页
            (二)法益的界定第51-53页
    第二节 社会影响与集体法益第53-58页
        一、法益的分类与一元、二元争议第53-55页
            (一)一元个人法益学说第53-54页
            (二)一元集体至上的法益学说第54页
            (三)二元的法益学说第54-55页
        二、集体法益的体系构造第55-57页
            (一)集体法益的形式要件第55-56页
            (二)集体法益的价值判断第56-57页
        三、集体法益的各种表现第57-58页
            (一)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创造自由空间的集体法益的表现形式第57-58页
            (二)保护国家架构条件的集体法益表现形式第58页
    第三节 社会影响能否进入法益评价范围第58-60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定性影响:社会影响与犯罪论体系的关系第61-73页
    第一节 社会影响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体现第61-62页
    第二节 社会影响与不法的关系第62-69页
        一、社会影响与规范构成要件要素第62-65页
        二、社会影响与整体的评价要素第65-66页
        三、社会影响与不成文构成要件要素第66-69页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有责的关系——以滥用职权罪为例第69-71页
        一、滥用主权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第69-70页
            (一)故意说第69-70页
            (二)过失说第70页
            (三)复合罪过说第70页
        二、滥用职权罪中客观超过要素的承认及其明知问题第70-71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定量探寻:社会影响与量刑的关系第73-83页
    第一节 社会影响作为量刑情节的争议第73-75页
        一、肯定说第73-74页
        二、部分肯定说第74页
        三、否定说第74-75页
    第二节 责任刑:责任的裁量因素第75-78页
        一、影响责任刑情节的基本内容第75-76页
            (一)不法的事实与责任刑裁量第75-76页
            (二)责任与责任刑裁量第76页
        二、社会影响是否能够成为影响责任刑情节第76-78页
    第三节 预防刑:预防犯罪必要性的考虑因素第78-81页
        一、影响预防刑情节的基本内容第79-80页
            (一)裁量预防刑时应当重点考虑特殊预防第79页
            (二)裁量预防刑时难以考虑积极的一般预防第79-80页
        二、社会影响预防刑裁量因素第80-81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社会影响规范适用的反思与限制第83-99页
    第一节 社会影响进入刑法评价的原因分析第83-85页
        一、涉“民”词汇的天然正当性第83-84页
        二、中国特色的“维稳”第84页
        三、集体本位的价值观第84-85页
    第二节 社会影响限制适用之提倡第85-88页
        一、社会影响泛滥适用的危害第85-87页
            (一)界定标准模糊导致刑法扩张第85-86页
            (二)社会影响使用的杂乱无序第86页
            (三)社会影响已经成为刑事判决的某些固定搭配第86-87页
        二、社会影响限制适用之必要性第87-88页
            (一)社会影响的泛滥已经产生滥刑之虞第87页
            (二)刑法的谦抑性的要求第87-88页
            (三)罪刑法定的要求第88页
    第三节 社会影响的规范界定第88-99页
        一、刑法中明确性的判断标准第88-92页
            (一)明确性的具体范围第89-90页
            (二)判断是否符合明确性第90-92页
        二、社会影响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第92-95页
            (一)辨析之一:社会影响与民愤第92-94页
            (二)辨析之二:社会影响与舆论媒体第94页
            (三)辨析之三:社会影响与国家利益第94-95页
        三、把握犯罪常态的界限功能第95-96页
        四、社会影响的规范把握第96-99页
结束语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磁谐波活齿传动系统输出力矩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百米定向运动在河北省高校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