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页 |
1.3.1 嵌入性理论 | 第15页 |
1.3.2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15页 |
1.3.3 产业空间集聚理论 | 第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 第17页 |
2.1.2 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 | 第17-19页 |
2.1.3 嵌入性概念 | 第19-20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2.1 嵌入性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2.2 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2.2.3 嵌入性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2.2.4 研究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案例地介绍与研究设计 | 第28-38页 |
3.1 案例地介绍 | 第28-32页 |
3.1.1 园区概况 | 第28-29页 |
3.1.2 历史脉络 | 第29-30页 |
3.1.3 业态布局 | 第30-32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32-38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3.2.2 数据分析 | 第34-38页 |
3.2.2.1 时间维度的建构 | 第34-36页 |
3.2.2.2 资料分析与内容编码 | 第36-38页 |
第4章 泉州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阶段划分 | 第38-45页 |
4.1 萌芽阶段:创意业者集聚,创意花蕾初绽 | 第38-39页 |
4.2 成长阶段:政府大力扶持,园区快速发展 | 第39-40页 |
4.3 瓶颈阶段:自主生存困难,寻求转型契机 | 第40-43页 |
4.4 泉州源和 1916 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 第43-45页 |
第5章 案例讨论:泉州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嵌入性研究 | 第45-63页 |
5.1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网络嵌入 | 第45-49页 |
5.1.1 网络雏形的初显 | 第45-46页 |
5.1.2 网络的拓展 | 第46-48页 |
5.1.3 网络的僵化、失灵与打破、重组 | 第48-49页 |
5.2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地域嵌入 | 第49-53页 |
5.2.1 区域优势的锁定 | 第49-50页 |
5.2.2 区域优势的加强和区域的拥塞 | 第50-52页 |
5.2.3 地域的锁定与重生 | 第52-53页 |
5.3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社会嵌入 | 第53-56页 |
5.3.1 集群萌芽的土壤 | 第53-54页 |
5.3.2 区域创新的温床 | 第54-55页 |
5.3.3 传统的固守与革新 | 第55-56页 |
5.4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嵌入性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5.4.1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嵌入性的正面影响 | 第56-57页 |
5.4.2 源和1916文化创意产业园嵌入性的负面影响 | 第57-58页 |
5.5 嵌入性视角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演化机理研究 | 第58-63页 |
5.5.1 网络嵌入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运行机制 | 第58-59页 |
5.5.2 地域嵌入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空间演化 | 第59-60页 |
5.5.3 社会嵌入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演化 | 第60-63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3-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6.2.1 园区发展的自主性和政府参与的必要性 | 第64-65页 |
6.2.2 政府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角色定位 | 第65页 |
6.2.3 政府推动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65-66页 |
6.2.4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周边区域联动优化发展 | 第66-67页 |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