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基于发电侧的分时电价研究与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基于用户侧的分时电价研究与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峰谷时段划分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负荷率与配电网损耗率的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 第17-26页 |
2.1 负荷率与线损率的模型构建 | 第17-19页 |
2.2 负荷率与变压器损耗率模型构建 | 第19-21页 |
2.2.1 负荷率与变压器负载率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2.2.2 负荷率与变压器损耗的模型构建 | 第20-21页 |
2.3 负荷率与配电网损耗率模型构建 | 第21-22页 |
2.4 负荷率与配电网损耗率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22-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计及配电网损耗的分时电价成本效益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 | 第26-39页 |
3.1 计及配电网损耗的分时电价成本效益模型及用户满意度函数构建 | 第26-29页 |
3.1.1 电力用户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 第26-27页 |
3.1.2 电力公司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 第27-28页 |
3.1.3 发电公司成本收益模型构建 | 第28页 |
3.1.4 用户满意度函数构建 | 第28-29页 |
3.2 分时电价拉开比对电力用户及电力公司的影响研究 | 第29-30页 |
3.2.1 分时电价拉开比对电力用户的影响研究 | 第29-30页 |
3.2.2 分时电价拉开比对电力公司的影响研究 | 第30页 |
3.3 电力公司、电力用户、发电公司的成本效益仿真与分析 | 第30-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基于FCM的峰谷时段划分及校正 | 第39-46页 |
4.1 模糊隶属度函数 | 第39-40页 |
4.1.1 峰谷隶属度 | 第39页 |
4.1.2 隶属度函数 | 第39-40页 |
4.2 基于负荷变化率的峰谷时段校正方法 | 第40-41页 |
4.3 基于FCM的峰谷时段划分 | 第41-43页 |
4.3.1 划分方法 | 第42-43页 |
4.3.2 划分原则 | 第43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43-45页 |
4.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计及配电网损耗的电价模型应用及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46-62页 |
5.1 计及配电网损耗的分时电价对负荷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46-50页 |
5.1.1 分时电价对最大负荷、最小负荷,负荷率的仿真与分析 | 第46-49页 |
5.1.2 某地分时电价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 计及配电网损耗的分时电价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研究 | 第50-60页 |
5.2.1 电压损耗、有功损耗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52页 |
5.2.2 分时电价对电压损耗、有功损耗的定量分析 | 第52-60页 |
5.3 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