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翠菊概述 | 第9-12页 |
1.1.1 翠菊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1.1.2 翠菊病害的防治 | 第10-11页 |
1.1.3 翠菊的应用价值 | 第11页 |
1.1.4 翠菊在新品种培育、组培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2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第12-16页 |
1.2.1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 第13页 |
1.2.2 植物组织培养步骤 | 第13-14页 |
1.2.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进展 | 第14-16页 |
1.3 植物多倍体育种 | 第16-21页 |
1.3.1 多倍体植株的特征 | 第16-17页 |
1.3.2 植物多倍体的诱导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1.3.4 多倍体植物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5 植物多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4 染色体制片技术 | 第21-23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3-25页 |
第3章 翠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5-3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3.2.1 培养基制备和培养条件 | 第25页 |
3.2.2 种子灭菌 | 第25页 |
3.2.3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5页 |
3.2.4 不定芽的诱导 | 第25页 |
3.2.5 生根的诱导 | 第25-26页 |
3.2.6 炼苗和移栽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3.3.1 种子灭菌 | 第26-27页 |
3.3.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7-28页 |
3.3.3 不定芽的诱导 | 第28-30页 |
3.3.4 生根的诱导 | 第30-31页 |
3.3.5 炼苗和移栽 | 第31页 |
3.4 讨论 | 第31-33页 |
3.4.1 外植体的消毒灭菌 | 第31页 |
3.4.2 激素对翠菊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3 光照、水分、温度和基质对组培苗移栽的影响 | 第32页 |
3.4.4 翠菊再生体系建立的意义 | 第32页 |
3.4.5 本试验不足之处 | 第32-33页 |
第4章 翠菊四倍体的诱导及与二倍体特性的比较 | 第33-5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4.2.1 多倍体的诱导 | 第33-34页 |
4.2.2 多倍体的鉴定 | 第34-35页 |
4.2.3 嵌合体分离 | 第35页 |
4.2.4 四倍体的生根及移栽 | 第35-36页 |
4.2.5 二倍体与四倍体植生理特性的比较 | 第36-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4.3.1 多倍体的诱导 | 第39-42页 |
4.3.2 多倍体的鉴定 | 第42-45页 |
4.3.3 嵌合体分离 | 第45页 |
4.3.4 四倍体的生根及移栽 | 第45页 |
4.3.5 二倍体与四倍体植株生理特性的比较 | 第45-49页 |
4.4 讨论 | 第49-53页 |
4.4.1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 第49页 |
4.4.2 嵌合体分离 | 第49-50页 |
4.4.3 翠菊多倍体育种发展前景 | 第50页 |
4.4.4 本试验不足之处 | 第50-5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缩略语表 | 第65-67页 |
附图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