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1 怀旧的历史和当代概念 | 第9-10页 |
1.2 怀旧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已有怀旧量表的局限 | 第11-12页 |
1.4 带有认知色彩的怀旧结构 | 第12-13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2.1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2.2.2 理论意义 | 第13-15页 |
3. 青年学生怀旧量表的编制 | 第15-23页 |
3.1 理论构想 | 第15页 |
3.2 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15-17页 |
3.2.1 通过文献整理拟定量表条目 | 第15-16页 |
3.2.2 开放式调查 | 第16-17页 |
3.3 初测问卷分祈 | 第17-20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3.3.2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3.3 研究材料 | 第17页 |
3.3.4 研究程序 | 第17-18页 |
3.3.5 统计处理工具 | 第18页 |
3.3.6 结果及分析 | 第18-20页 |
3.4 再测问卷分析 | 第20-22页 |
3.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3.4.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4.3 研究程序 | 第21页 |
3.4.4 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3.5 青年学生怀旧量表的维度构建 | 第22-23页 |
4 青年学生怀旧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23-29页 |
4.1 信度检验 | 第23-24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4.1.3 结果 | 第23-24页 |
4.2 效度检验 | 第24-29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4页 |
4.2.3 结果 | 第24-29页 |
5 青年学生怀旧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5.2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5.3 研究材料 | 第29-30页 |
5.4 研究程序 | 第30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5.5.1 青年学生怀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第30页 |
5.5.2 青年学生怀旧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5.5.3 怀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社会联结感的调节作用 | 第31-33页 |
6 讨论 | 第33-37页 |
6.1 青年学生怀旧量的操作性定义 | 第33-34页 |
6.2 青年学生怀旧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4页 |
6.3 青年学生怀旧量表的质量 | 第34-35页 |
6.3.1 信度 | 第34页 |
6.3.2 效度 | 第34-35页 |
6.4 青年学生怀旧的特点分析 | 第35页 |
6.4.1 青年学生怀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页 |
6.4.2 青年学生怀旧的差异统计分析 | 第35页 |
6.5 怀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社会联结感的调节作用 | 第35-36页 |
6.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6-37页 |
7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发表文章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