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盐碱土改良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滴灌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盐碱土入渗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4 电导率、pH值不同土水比换算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案 | 第21-31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2.1.3 盆地土壤特点 | 第22页 |
2.1.4 盆地植被特点 | 第22-23页 |
2.2 试验地概况 | 第23-26页 |
2.2.1 试验地土壤理化性状 | 第23-24页 |
2.2.2 试验地蒸发降雨情况 | 第24-25页 |
2.2.3 河流和地下水 | 第25-26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6-29页 |
2.3.1 大田试验设计与布置 | 第26-29页 |
2.3.2 室内不同土水比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4 试验所用设备和数据处理方式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盐碱土不同土壤浸提液电导率和pH的换算研究 | 第31-39页 |
3.1 不同土水比的土壤浸提液和饱和泥浆电导率的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3.2 不同土水比的土壤浸提液和饱和泥浆pH的比较分析 | 第33-36页 |
3.2.1 采用pH值直接进行比较 | 第34-35页 |
3.2.2 采用氢氧根离子浓度负对数法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36-39页 |
第四章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盐碱地牧草土壤水盐运移的研究 | 第39-49页 |
4.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牧草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4.1.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草木樨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39-41页 |
4.1.2 不同种植方式对苜蓿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牧草土壤pH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草木樨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苜蓿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牧草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1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草木樨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2 不同耕作种植方式对苜蓿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46页 |
4.4 小结和讨论 | 第46-49页 |
第五章 不同滴灌水量对盐碱地牧草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 | 第49-59页 |
5.1 不同滴灌水量对牧草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49-52页 |
5.1.1 不同滴灌水量对草木樨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5.1.2 不同滴灌水量对苜蓿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 不同滴灌水量对牧草土壤pH的影响 | 第52-55页 |
5.2.1 不同滴灌水量对草木樨土壤pH的影响 | 第52-54页 |
5.2.2 不同滴灌水量对苜蓿土壤pH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 不同滴灌水量对牧草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55-57页 |
5.3.1 不同滴灌水量对草木樨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2 不同滴灌水量对苜蓿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5.4 小结和讨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滴灌水量对牧草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研究 | 第59-67页 |
6.1 苜蓿出苗 | 第59-61页 |
6.2 牧草株高分析 | 第61-62页 |
6.3 牧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 第62-64页 |
6.4 小结和讨论 | 第64-6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7.1 结论 | 第67-68页 |
7.2 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