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吕梁山脉中北段中—新生代降升演化的裂变径迹约束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7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4页
    1.4 主要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第14-1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第17-27页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第17-18页
    2.2 基底岩石特征第18-22页
        2.2.1 变质表壳岩第18-20页
        2.2.2 花岗侵入岩类第20-22页
    2.3 沉积地层特征第22-27页
第三章 裂变径迹法及样品采集第27-41页
    3.1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模式和制约第27-32页
        3.1.1 封闭(围限)径迹长度直方图模式第27-29页
        3.1.2 裂变径迹年龄-高程模式第29-30页
        3.1.3 平均径迹长度-年龄模式第30-31页
        3.1.4 热历史模拟分析第31-32页
    3.2 研究区已有裂变径迹数据样品点分析第32-36页
    3.3 本次研究采样简介第36-41页
        3.3.1 采样岩体的选择第37-39页
        3.3.2 采样点布置第39-41页
第四章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及解释第41-75页
    4.1 裂变径迹年代学剥露解释的影响因素第41-43页
    4.2 研究区地温场信息第43-46页
        4.2.1 现今地温场第43-44页
        4.2.2 古地温场第44-46页
    4.3 裂变径迹数据测试结果第46-48页
    4.4 裂变径迹表观年龄的数据解析第48-68页
        4.4.1 宁武-静乐向斜表观年龄的数据解析第48-52页
        4.4.2 芦芽山岩体表观年龄的数据解析第52-58页
        4.4.3 云中山岩体表观年龄的数据解析第58-63页
        4.4.4 关帝山片麻状花岗岩体表观年龄的数据解析第63-68页
    4.5 裂变径迹表观年龄时-空分布及指示意义探讨第68-75页
        4.5.1 宁武-静乐向斜表观年龄时-空分布及指示意义第68-69页
        4.5.2 芦芽山岩体表观年龄时-空分布及指示意义第69-70页
        4.5.3 云中山区表观年龄时-空分布及指示意义第70-71页
        4.5.4 关帝山区表观年龄时-空分布及指示意义第71-75页
第五章 晚中生代以来抬升-剥露过程探讨第75-87页
    5.1 冷却(剥露)事件的时间和剥露速率第75-78页
    5.2 隆升剥露的演化特征第78-79页
    5.3 构造-地貌格局的时序特征第79-83页
        5.3.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约 154~120Ma)第80页
        5.3.2 晚白垩世-古新世早期(约 88~65Ma)第80页
        5.3.3 古新世早期-始新世末(约 65~40Ma)第80-83页
    5.4 隆升演化的动力学探讨第83-87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第87-89页
    6.1 主要结论第87-88页
    6.2 建议第88-8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89-99页
致谢第99-10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葡萄芽休眠相关基因VvArp和VvCdk的表达及休眠解除过程中氮素、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下一篇:新疆不同小产区酿酒葡萄品质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