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框架第16页
    1.6 本章小结第16-18页
第二章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的理论基础第18-26页
    2.1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概念第18页
    2.2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特点第18-19页
    2.3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的方法论第19-25页
        2.3.1 逻辑框架法第19-21页
        2.3.2 比较评价法第21-23页
        2.3.3 因果分析法第23-24页
        2.3.4 成功度评价法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第26-49页
    3.1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影响分析第26页
    3.2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第26-27页
    3.3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初始指标体系构建第27-31页
    3.4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第31-37页
        3.4.1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第31页
        3.4.2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第31-37页
    3.5 指标体系的分析第37-48页
        3.5.1 社会发展影响指标第37-41页
        3.5.2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指标第41-43页
        3.5.3 资源开发影响第43-45页
        3.5.4 交通运输环境影响指标第45-46页
        3.5.5 对外联系影响指标第46-47页
        3.5.6 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第47-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后评价方法研究第49-66页
    4.1 社会效益后评价常用方法第49-52页
        4.1.1 社会效益后评价常用方法对比分析第49-51页
        4.1.2 社会效益后评价方法选择第51-52页
    4.2 投入产出法第52-57页
        4.2.1 投入产出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第52-54页
        4.2.2 投入产出评价模型的主要计算系数第54-57页
    4.3 层次分析法第57-63页
        4.3.1 层次分析法概述第57-58页
        4.3.2 层次分析法在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第58-59页
        4.3.3 评价模型及判断矩阵的构造第59-61页
        4.3.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第61-62页
        4.3.5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2-63页
        4.3.6 层次总排序第63页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63-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实证分析第66-84页
    5.1 福泉高速公路建设后当地经济的发展现状第66-68页
    5.2 福泉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效益定性分析第68-73页
        5.2.1 福泉高速公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68-70页
        5.2.2 福泉高速公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70-71页
        5.2.3 福泉高速公路对资源开发的影响第71-72页
        5.2.4 福泉高速公路对对外交流的影响第72-73页
    5.3 福泉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效益定量分析第73-75页
        5.3.1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第73-74页
        5.3.2 相关参数的计算第74-75页
    5.4 福泉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第75-81页
        5.4.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75页
        5.4.2 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第75-79页
        5.4.3 层次总排序第79-80页
        5.4.4 隶属矩阵的确定第80-81页
        5.4.5 综合评价第81页
    5.5 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分析第81-83页
        5.5.1 评价结果分析第81-82页
        5.5.2 改进措施第82-83页
    5.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结论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附录第89-97页
    附录A 专家咨询表第89-91页
    附录B 专家调查表第91-95页
    附录C 综合评价问卷第95-9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JFinal的服务外包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多媒体社交网络下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