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0页 |
三. 田野点和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一) 黄家场概况 | 第10-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 难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5-20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一) 生育观念 | 第15页 |
(二) 生计方式 | 第15-16页 |
(三) 社会变迁 | 第16页 |
(四) “家”与“户” | 第16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一) 威廉·奥格本“文化滞后理论” | 第16-18页 |
(二) 莱宾斯坦的孩子成本——效益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黄家场村民生育观念的历史与现状 | 第20-29页 |
一. 生育目的 | 第20-24页 |
(一) 物质动机 | 第20-21页 |
(二) 精神动机 | 第21-24页 |
二. 性别偏好和生育间隔 | 第24-25页 |
三. 生育子女数目及性别结构 | 第25-26页 |
四. 作为生育补充的“拜祭”、“抱儿”、“送养”与“过继” | 第26-29页 |
第四章 生育观念变迁的原因分析 | 第29-48页 |
一.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第29-30页 |
二. 计划生育 | 第30-32页 |
(一) 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 | 第30页 |
(二)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变 | 第30-31页 |
(三) 计划生育执行方式的转变 | 第31-32页 |
三. 农村经济和生计方式变迁 | 第32-38页 |
(一) 政府的扶贫政策 | 第32-33页 |
(二) 土地的成本及效益 | 第33-36页 |
(三) 外出务工及自主创业 | 第36页 |
(四) 住房形式的变化 | 第36-38页 |
四. 生育孩子的成本与效益 | 第38-41页 |
(一) 孩子从出生到学龄前的成本 | 第38-39页 |
(二) 教育成本 | 第39-40页 |
(三) 结婚成本 | 第40页 |
(四) 间接成本 | 第40-41页 |
(五) 生育孩子的效益 | 第41页 |
五. 农村医疗卫生、社会治安改善和社会福利提高 | 第41-45页 |
(一) 农村医疗卫生改善 | 第41-42页 |
(二) 社会治安环境改善 | 第42-43页 |
(三)“新农合”和“新农保” | 第43页 |
(四) 养老社会化 | 第43-45页 |
六. 对自身生活质量期望提高 | 第45-48页 |
(一) 婚姻观念的转变 | 第45-46页 |
(二) 电视、手机等媒体的普及 | 第46页 |
(三) 日常生活多元化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