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难点 | 第14-20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研究的难点 | 第2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21-22页 |
三、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中央巡视组的组建背景及其政治属性 | 第23-33页 |
第一节 现实背景:当前中国权力监督的困境 | 第23-27页 |
一、监督主体多元分散,监督资源整合不力 | 第23-24页 |
二、同体平行监督为主,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 | 第24-25页 |
三、事后监督惩戒为主,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腐败不足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制度背景:当前反腐治吏情势下的巡视制度 | 第27-30页 |
一、权力腐败情势的严峻性与巡视制度的建立 | 第27-28页 |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三、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的组织体系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中央巡视组的政治属性 | 第30-33页 |
一、中央巡视组的使命 | 第30-31页 |
二、中央巡视组巡视监督的特点 | 第31页 |
三、中央巡视组巡视监督的优势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认知任务型组织:中央巡视组的组织性质辨析 | 第33-44页 |
第一节 认知任务型组织 | 第33-38页 |
一、组织分类视野中的任务型组织 | 第33-34页 |
二、任务型组织研究的理论目标和实践价值 | 第34-35页 |
三、任务型组织的运行方式和管理策略 | 第35-38页 |
第二节 中央巡视组——任务型组织的现实案例 | 第38-40页 |
一、中央巡视组契合任务型组织任务导向的条件 | 第38-39页 |
二、中央巡视组具有任务型组织的临时性特征 | 第39-40页 |
三、中央巡视组的运作和管理方式符合不确定性思路 | 第40页 |
第三节 中央巡视组的运行方式 | 第40-44页 |
一、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对象和内容 | 第41-42页 |
二、中央巡视组的职责分工 | 第42页 |
三、中央巡视组的工作方式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中央巡视组巡视监督成效分析 | 第44-57页 |
第一节 中央巡视组工作成效的总体评价 | 第44-48页 |
一、中央巡视组巡视频度和频数明显提高 | 第44-45页 |
二、中央巡视组发现问题能力显著提升 | 第45-47页 |
三、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引发了“鲶鱼效应”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中央巡视组工作成效骤升的原因分析 | 第48-53页 |
一、中央巡视组得到强大而持久的权威支持 | 第48-50页 |
二、中央巡视组巡视重点的变化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 第50-51页 |
三、中央巡视组工作方式和巡视方式的拓展 | 第51-52页 |
四、中央巡视组成员的能力素质得到提升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影响中央巡视组工作成效持续性的因素 | 第53-57页 |
一、中共中央的政治支持度 | 第53-54页 |
二、巡视组组织建构的取向 | 第54-55页 |
三、与被巡视对象的关系状态 | 第55页 |
四、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整合度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任务型组织视角下提升中央巡巡视监督成效的思考 | 第57-68页 |
第一节 坚持任务导向,增强组织结构对环境的应变力 | 第57-59页 |
一、坚持以发现违纪违法问题为己任 | 第57-58页 |
二、增强中央巡视组结构的非平衡性 | 第58页 |
三、感知环境变化,增强中央巡视组的应变力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增强中央巡视组的资源获取能力 | 第59-62页 |
一、增强中央巡视组对被巡视对象的权威 | 第59-60页 |
二、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巡视队伍 | 第60-61页 |
三、提高社会对巡视组的认知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 第61-62页 |
第三节 灵活运用各种工作方式,完善巡视组的工作机制 | 第62-65页 |
一、根据工作需要,灵活科学地选用工作方式 | 第62页 |
二、完善巡视成果运用机制,使巡视监督落到实处 | 第62-63页 |
三、建立民意表达机制,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 第63-64页 |
四、完善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协调和整合机制 | 第64-65页 |
第四节 优化中央巡视组的内部结构和内在环境 | 第65-68页 |
一、建立相对平等的权力关系和交往模式 | 第65-66页 |
二、采用宽松授权的领导方式,创造较为自由的环境 | 第66页 |
三、塑造开放、合作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