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关于“嗜欲”的理论探讨
|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嗜欲”的概念 | 第10-16页 |
| (一)“嗜欲”的定义 | 第10页 |
| (二)“嗜欲”字词解 | 第10-12页 |
| (三)“嗜欲”溯源 | 第12-16页 |
| 1.西周时期 | 第12-13页 |
| 2.春秋时期 | 第13-14页 |
| 3.战国时期 | 第14-15页 |
| 4.秦汉时期 | 第15-16页 |
| 二、形成“嗜欲”的因素 | 第16-21页 |
| (一)天地四时 | 第16-18页 |
| 1.天时 | 第17页 |
| 2.地理 | 第17-18页 |
| (二)万物本能 | 第18-19页 |
| (三)社会环境 | 第19-20页 |
| (四)病理需求 | 第20-21页 |
| 三、“嗜欲”的发生 | 第21-22页 |
| 四、通过“嗜欲”过度引发地危害 | 第22-27页 |
| (一)眼 | 第22-23页 |
| (二)耳 | 第23-24页 |
| (三)鼻 | 第24页 |
| (四)口舌 | 第24-26页 |
| (五)身意 | 第26-27页 |
| 五、《黄帝内经》中“嗜欲”过度产生地病证 | 第27-31页 |
| (一)痿证 | 第27-28页 |
| (二)厥证 | 第28页 |
| (三)风证 | 第28页 |
| (四)痎疟 | 第28-29页 |
| (五)积病 | 第29-30页 |
| (六)痹证 | 第30页 |
| (七)梦寐 | 第30页 |
| (八)消瘅热中 | 第30-31页 |
| (九)痈疽 | 第31页 |
| (十)阳厥狂怒 | 第31页 |
| 六、“嗜欲”过度地致病特点 | 第31-36页 |
| (一)扰动心神 | 第31-32页 |
| (二)耗散阳气 | 第32页 |
| (三)暗伤阴精 | 第32-33页 |
| (四)变生邪气 | 第33-35页 |
| 1.气机失调 | 第33-34页 |
| 2.损伤五脏 | 第34页 |
| 3.耗伤神气 | 第34-35页 |
| 4.神志异常 | 第35页 |
| (五)影响病情 | 第35-36页 |
| 1.加重疾病 | 第35-36页 |
| 2.妨碍治疗 | 第36页 |
| 3.影响预后 | 第36页 |
| 七、“嗜欲”过度危害的干预及方法 | 第36-41页 |
| (一)预防 | 第36-38页 |
| 1.“适嗜欲” | 第36-37页 |
| 2.“禁嗜欲” | 第37-38页 |
| (二)治疗 | 第38-41页 |
| 1.社会环境 | 第38页 |
| 2.个人修养 | 第38-39页 |
| 3.医学干预 | 第39-41页 |
| 八、“嗜欲”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41-43页 |
| (一)养生意义 | 第41页 |
| (二)诊断意义 | 第41页 |
| (三)治疗意义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论文著作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