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中国梦概述 | 第14-24页 |
2.1 中国梦的内涵和特点 | 第14-17页 |
2.1.1 中国梦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中国梦的特点 | 第15-17页 |
2.2 中国梦的历时性分析 | 第17-21页 |
2.2.1 中国梦的萌芽(1840—1919年) | 第17-18页 |
2.2.2 中国梦的初步形成(1919—2012年) | 第18-20页 |
2.2.3 中国梦的正式提出(2012-2013年) | 第20-21页 |
2.3 中国梦的共时性分析 | 第21-24页 |
2.3.1 美国梦的形成 | 第21-22页 |
2.3.2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分析 | 第22-24页 |
第3章 中国梦的哲学向度 | 第24-36页 |
3.1 主体向度 | 第24-25页 |
3.1.1 国家主体、民族主体、人民主体的一致性 | 第24-25页 |
3.1.2 国家梦与个人梦的合力与张力 | 第25页 |
3.2 实践向度 | 第25-31页 |
3.2.1 经济建设:富强中国 | 第25-26页 |
3.2.2 政治建设:民主中国和法治中国 | 第26-28页 |
3.2.3 文化建设:文明中国 | 第28-29页 |
3.2.4 社会建设:和谐中国 | 第29-30页 |
3.2.5 生态建设:美丽中国 | 第30-31页 |
3.3 价值向度 | 第31-33页 |
3.3.1 价值取向:民族复兴 | 第31页 |
3.3.2 价值路径:“三个坚持” | 第31-32页 |
3.3.3 根本保障: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第32-33页 |
3.4 审美向度 | 第33-36页 |
3.4.1 自然审美:中国大地的生态之美 | 第33页 |
3.4.2 社会审美:中国社会的和谐之美 | 第33-34页 |
3.4.3 艺术审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 | 第34页 |
3.4.4 国际审美:中国实力的强大之美 | 第34-35页 |
3.4.5 生活审美:中国人民的幸福之美 | 第35-36页 |
第4章 中国梦的哲学启示 | 第36-50页 |
4.1 正确处理中国梦与个人梦、人类梦的关系 | 第36-38页 |
4.1.1 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 第36-37页 |
4.1.2 中国梦与人类梦的关系 | 第37-38页 |
4.2 正确处理寻梦、追梦与圆梦的关系 | 第38-40页 |
4.2.1 寻梦与追梦的关系 | 第38-39页 |
4.2.2 追梦与圆梦的关系 | 第39-40页 |
4.3 正确处理求真、求善与求美的关系 | 第40-44页 |
4.3.1 中国梦体现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 第41页 |
4.3.2 理论之真是实现中国梦的向导 | 第41-42页 |
4.3.3 实践之善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 第42-43页 |
4.3.4 主体之美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 第43-44页 |
4.4 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发展的关系 | 第44-50页 |
4.4.1 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 第44-45页 |
4.4.2 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 | 第45-46页 |
4.4.3 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 第46-47页 |
4.4.4 稳定、改革、发展的辩证统一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