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生物柴油 | 第11页 |
1.2 生物柴油的原料来源 | 第11-13页 |
1.2.1 植物油脂 | 第12页 |
1.2.2 动物油脂 | 第12页 |
1.2.3 微生物油脂 | 第12-13页 |
1.2.4 废弃油脂 | 第13页 |
1.3 生物柴油的制备技术 | 第13-16页 |
1.3.1 直接混合法 | 第13页 |
1.3.2 高温热裂解法 | 第13页 |
1.3.3 微乳化法 | 第13页 |
1.3.4 酯交换法 | 第13-15页 |
1.3.4.1 液体酸碱催化剂 | 第14页 |
1.3.4.2 固体酸催化剂 | 第14-15页 |
1.3.4.3 固体碱催化剂 | 第15页 |
1.3.4.4 生物酶催化法 | 第15页 |
1.3.5 超临界法 | 第15-16页 |
1.4 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及评价指标 | 第16页 |
1.4.1 低温流动性 | 第16页 |
1.4.2 评价指标 | 第16页 |
1.5 低温流动性的改进方法 | 第16-17页 |
1.5.1 冬化法 | 第16-17页 |
1.5.2 掺混法 | 第17页 |
1.5.3 添加低温流动改进剂 | 第17页 |
1.5.4 改变分子结构 | 第17页 |
1.6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1.6.1 晶核作用 | 第17页 |
1.6.2 吸附作用 | 第17-18页 |
1.6.3 共晶作用 | 第18页 |
1.6.4 协同作用 | 第18页 |
1.7 低温流动改进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7.1 光谱分析法 | 第18页 |
1.7.2 光学显微镜分析法 | 第18页 |
1.7.3 热力学分析法 | 第18-19页 |
1.8 本课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8.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催化制备大豆油生物柴油 | 第20-37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2.1 实验设备及试剂 | 第21-22页 |
2.2.2 催化剂的合成 | 第22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页 |
2.2.4 酯交换反应及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5 催化剂的稳定性及重复利用性 | 第23页 |
2.2.6 生物柴油性能 | 第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6页 |
2.3.1 催化剂性质 | 第23-28页 |
2.3.1.1 XRD测试分析 | 第23-24页 |
2.3.1.2 FT-IR测试分析 | 第24-25页 |
2.3.1.3 SEM测试分析 | 第25页 |
2.3.1.4 TGA测试分析 | 第25-26页 |
2.3.1.5 XPS测试分析 | 第26页 |
2.3.1.6 BET测试分析 | 第26-28页 |
2.3.2 催化制备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28-31页 |
2.3.2.1 蜗牛壳焙烧温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2 KBr浓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2.3 蜗牛壳/高岭土的比例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0页 |
2.3.2.4 活化温度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3 酯交换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3.1 反应温度 | 第31-32页 |
2.3.3.2 催化剂用量 | 第32页 |
2.3.3.3 反应时间 | 第32-33页 |
2.3.3.4 大豆油与甲醇的摩尔比 | 第33-34页 |
2.3.4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可重复利用性 | 第34-35页 |
2.3.5 生物柴油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2.3.6 生物柴油性能分析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乙酰乙酸甲酯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 | 第37-44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3.2.2 制备大豆油生物柴油 | 第38-39页 |
3.2.3 生物柴油性能 | 第39-40页 |
3.2.3.1 组成分析 | 第39页 |
3.2.3.2 性能分析 | 第39页 |
3.2.3.3 结晶行为和晶体形态分析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3.3.1 MAA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2 MAA对大豆油生物柴其他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3.3.3 DSC分析 | 第41-42页 |
3.3.4 偏光显微镜分析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聚合物低温流动改进剂对大豆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影响 | 第44-59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4-45页 |
4.2.2 制备大豆油生物柴油 | 第45页 |
4.2.3 甲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酰吗啉二元共聚物的合成 | 第45-47页 |
4.2.3.1 合成路线 | 第45-46页 |
4.2.3.2 合成方法 | 第46-47页 |
4.2.4 MC-MCNM二元共聚物的表征 | 第47页 |
4.2.5 MC-MCNM对生物柴油的性能改进研究 | 第47页 |
4.2.6 DSC热分析仪研究MC-MCNM与生物柴油的作用机理 | 第47页 |
4.2.7 偏光显微镜测试研究MC-MCNM对生物柴油结晶行为的作用机理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4.3.1 MC14、MCNM及聚合物MC14-MCNM的结构表征 | 第48-52页 |
4.3.1.1 聚合单体及聚合物红外分析 | 第48-50页 |
4.3.1.2 聚合单体及聚合物核磁共振分析 | 第50-52页 |
4.3.2 MC14-MCNM二元共聚物降凝效果的考察 | 第52-55页 |
4.3.2.1 大豆油生物柴油的组成与性能 | 第52-53页 |
4.3.2.2 MC14-MCNM改进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4.3.3 MC14-MCNM二元共聚物的其他性能改进效果 | 第55-56页 |
4.3.4 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MC14-MCNM与生物柴油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56-57页 |
4.3.5 偏光显微镜测试研究MC14-MCNM对生物柴油结晶行为的作用机理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论 | 第59-60页 |
5.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